王安忆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王安忆专题

分析问题
请简要说明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过程,重点说明其变化的原因和几部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的主要特点。
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是茹志鹃的女儿。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父母进入上海。1969年,年仅15岁的王安忆插队落户安徽农村。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团,1980年开始写作。她的著名作品是《雨,萨沙·武贾西奇》。1983年随母亲茹志娟赴美参加爱荷华写作中心创作活动,回国后从事专业创作。
王安忆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作品为“文汶系列小说”。在《雨·萨沙·武贾西奇》中,王安忆第一次写了一个叫文汶的女孩的故事。文汶的系列小说包括《广阔世界的一个角落》和《第69届初中生》。此外,这一时期的著名小说还有《火车的尽头》、《过道》等。这些小说多描写王安忆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感受,在叙事方式上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表达,多表现插队落户的作者的知青生活。这一时期,王安忆也习惯于被归为知青作家。1983年王安忆随母亲赴美参加写作活动,对她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始将笔法转向民族文化和自己的文化处境,即1985年的小宝庄写作。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主要作品有《小包壮》《大刘庄》《三恋》:小城之恋》《野山之恋》《锦绣山谷之恋。前者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属于寻根文学的范畴;后者从“性”的角度展现了男女之间微妙的关系。
第三阶段:90年代的创作。主要作品有《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歌》、《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我爱比尔》、《香港的爱与爱》等。王安忆90年代的作品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等问题的思考。在艺术上,叙事策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写实风格转变为想象和写意的叙事风格。
王安忆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作家,能驾驭很多题材,总是充满活力(《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在一个题为《面对自己》的演讲中,她说:“我觉得我是一个远离一切文学潮流的作家,但我其实得到了一切文学潮流的好处。”自1 97 9年以来,中国文坛经历了从“伤痕”到“反思”到“寻根”,从“寻根”到“新现实主义”、“新体验”、“新历史”、“新状态”、“女性文学”、“晚生代”到“70年代作家”的漫长演变
这一时期,学校云集,教义丰富多彩,优秀作品不断,新人辈出。王安忆虽然不属于任何一个文学流派,但她能够一如既往地在其中巡游,并频频迸发出震撼文坛的优秀作品。例如,197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雨·萨沙·武贾西奇》,因其纯美的叙述第一次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后来的《火车的尽头》和《第69届毕业生》使她成为知识青年中一位卓越的作家。1 985年,中篇小说《小包壮》大获成功,一度让四大文坛震惊。小说中寓言般的故事、凝固的意象、高超的速写手法,都让人以新的耳目看待这个过去抒情的纯朴少妇,这部作品因主题的多义性而成为“寻根文学”的经典。1 986年,以爱情、性、婚外情为题材,出版三部长篇《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山谷之恋》)又是一部《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作者的笔法大胆延伸到“原伊甸园的幸福”,把世间男女的生命本能用女性特有的浪漫和美感写到了极致。有一段时间,批判的争论很激烈,可以说是褒贬不一。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以其独特的文人写作姿态、洁净的精神追求和多样的创作技巧,迎来了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期间,她出版了《纪实与虚构》、《香港的爱情与爱情》、《伤心太平洋》、《长恨歌》、《叔叔的故事》等一系列小说,不仅使自己的写作风格焕然一新,也为中国文坛“展示了一种新的写作风格的可能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