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的繁体字 繁体字教育 识可以 学不必( 二 )


文本符号更多的是一种工具。甲骨文以来汉字一直在变化,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而且繁体字和简体字各有千秋。比如繁体字漂亮,可以丰富地表达文字的意思,简体字有利于传播和掌握,两者都可以漂亮。
虽然繁体字不能成为标准汉字,不能成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语言,但我们不应该把繁体字视为一种过时的书写方式。儿童在进行书法教育、学习经典和其他国学时,可以接触和了解更多的繁体字。这样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关系就不会变得那么泾渭分明了。他们可以取长补短,多交流,给彼此的文风留个位置,做到“和谐共处”、“共同繁荣”,共同丰富中国语言文化,让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代贤人
重视人文教育
读繁体字
顺其自然
从维护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角度来看,《书同文》带来了统一的文化认同,这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自汉字在中国出现以来,汉字的形式一直在发展演变,其基本规律之一是由繁到简,目的是方便书写和文化交流。现行简化字是汉字演变的延伸,符合历史的客观规律,其作为法律文字的规范地位应该得到尊重和维护。
当然,只要不是提倡恢复使用繁体字甚至所谓“恢复”繁体字应用的教育,应该说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其目的需要明确,澄清是非。
比如传统诗词、古文、历史、书法、绘画等。会涉及到中小学,里面会有繁体字,自然会要求读这些字。换句话说,只要加强中小学的人文教育,读繁体字是自然的。但长期以来,中小学人文教育不够好,数量少,范围窄,学生接触经典原始资料的机会少,这很可能是社会关注误读繁体字的内在原因。近年来,教育部在课程改革中大幅提高了古诗和古文的比重,还提出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都要重视人文教育的矫正。当然,关键需要有效实施。比如传统书法教育目前还比较难,不愿意学又没人教的问题还是个瓶颈,那么根源就是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形式上的工具性教育。贻贝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