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奇渊 【徐奇渊】 外资银行为什么“越小越不行”?

徐奇渊 【徐奇渊】 外资银行为什么“越小越不行”?


文章图片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规模比较小,但也不小不美,越小越差。一般来说,外资银行面临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水土不服和不公平待遇造成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外资银行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并通过外资银行的良性发展使上述过程持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必须同步推进。
随着对外资银行限制的逐步放松,外资银行公司化成为2007年以来的一种趋势,并成为中国的主要业务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1家外资银行由分行改制为当地注册法人银行。近年来,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资独资银行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外资银行在华设立法人银行41家,银行分支机构115家,代表处149家,经营机构975家,其中14家在华设立了外资法人银行,其余均设立了分支机构或代表处。2019年底,外资银行在华经营资产达到4.5万亿元,比2011年底增长近一倍。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和资产绝对规模明显增加。
然而,就相对规模而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那么成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度报告》显示,2007年末外资银行资产占比2.4%,2019年末降至1.6%。而且外资银行盈利能力比较低。中国保监会官网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外资银行资产利润率为0.63%,低于城市商业银行,但也明显低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
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规模相对较小,但也不小不美,但越小越差。这就把我们带回了本专栏之前提出的问题:在华外资机构面临的挑战是不公平的还是不可接受的?以外资银行为例,我们的调查有以下发现:
一是债务方面,外资银行存款来源面临约束,同业拆借市场成本相对较高
外资银行很难像中资银行一样获得低成本的居民储蓄。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第四季度《统计季度报告》显示,个人存款仅占外资银行负债总额的3%,远低于农村信用社、中资大银行等银行。
长期以来,外资银行分行吸收的中国居民定期存款金额一直限制在100万元以内。2019年10月15日发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将此下限下调至50万元,但仍是对外资分行的明确约束。
然而,外资银行的有限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水土不服有关。一方面,外资银行分行相对较少,投资成本高,回收期长,分行较少很难形成网络效应。另一方面,除了少数外资银行凭借其母银行的国际影响力,在进入市场时可以轻松吸引本地客户之外,大多数其他外资银行主要服务于其在中国的母国客户。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外资银行的个人存款业务发展缓慢。
此外,外资银行母银行所在的发达经济体金融市场发达,资本定价市场化程度高,因此其资本来源主要依靠同业拆借,较少依赖零售业务,物理网络布局较少。但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不成熟,基准利率及其利率走廊处于发展建设阶段。无论是Shibor还是DR007,无论是贷款规模还是贷款频率,他们都很难作为中国的基准利率。这也导致外资银行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有限的资金来源和难以扩大业务规模。
其次,在资产方面,外资银行错过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扩张期
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外资银行的资产比例从零增长到2007年的2.4%。此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影子银行迅速扩张。国内银行顺势而为,扩大规模,甚至形成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然而,由于严格的合规和内部约束,外资银行很少参与这些业务,错过了一个发展窗口。去杠杆化前夕,2016年,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从高点降至1.4%。事实上,2016年,外资银行的资产比2007年增长了156%,仍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期中资银行资产扩张较快,增速达到334%,因此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下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