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胸痛中心 中国胸痛中心:强化专业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病医疗救治质量

中国胸痛中心 中国胸痛中心:强化专业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病医疗救治质量


文章图片

胸痛中心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多学科合作医疗模式和规范的胸痛诊疗流程,实现早期、快速、准确诊断、风险评估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治疗和改善预后,有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从2013年开始,中国开始了中国胸痛中心的独立认证体系。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迅速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今年4月,第六版《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和《胸痛治疗单元建设实施方案》发布。这两个重要文件的发布,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发展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在胸痛中心的培训环节,中国胸痛中心地区认证中心的专家对这两份文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新版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完善评价标准,加强上下联动,提高治疗质量
中国胸痛中心地区认证中心负责人向定成教授讲解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六版。
向定成教授指出,坚持健全评价标准,加强上下联动,提高治疗质量;倡导国家急救和全过程管理;重视自身的质量管理;为了减少数据填写的工作量,提高数据填写的质量,本认证标准的修订重点关注五大要素:
要素1:基本条件和资格
新增质量控制管理和胸痛中心协同治疗信息化建设,鼓励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提高建设质量。
此外,对一些原始条款进行了进一步修订。比如新的行政总监设置条款;新急诊科要建立分诊机制,所有进入急诊科的患者都要经过分诊后进行治疗,防止急诊患者未经分诊就进入普通门诊、专科门诊或病房;修改了介入人员的资格要求,删除了副高级职称的要求,改为具有急诊PCI能力的心血管专科医师。
要素2: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治疗
新增随访管理条款:2.56建立了ACS患者随访制度,对出院后的ACS患者进行长期管理,提高患者康复质量,降低风险。原则上所有ACS患者都要建立随访档案,在数据填报平台上及时填写和删除,进一步明确分选低风险评估条款。
要素3:院前急救系统与医院绿色通道的整合
新条款:胸痛中心与120的合作条款强调当地120急救系统管理人员和调度员熟悉区域协同救治的概念,理解“救治能力优先”的含义,在能力范围内合理配置当地院前急救医疗资源。
要素4:培训和教育
新建胸痛治疗单位建设:培训该地区其他基层医疗机构是胸痛中心的重要职责之一。扩大胸痛中心的治疗覆盖面应能促进该地区胸痛治疗单位的建设。
新心肺复苏法普及:心肺复苏培训教育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每次培训不少于20人。
要素5:持续改进
在原标准中,必须满足的新条款从6条增加到11条,新条款如下:
5.20从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的12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比例不低于75%;
5.22从网络医院转到我院进行PCI转院的STEMI患者,第一次医疗接触导丝后应在120分钟内通过,月平均依从率应不低于50%。
5.24由救护车送往医院并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比例不低于50%,且呈上升趋势。
5.25自行到医院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比例不低于75%,且呈上升趋势。
5.26溶栓后24小时内患者早期血管造影比例不低于75%;
新的统计指标:
5.29 100%的NSETMI/UA患者接受了风险分层评估。
5.40ACS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率不低于50%。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六版更新后,相应的评分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修改后的标准按照条款设定:材料、现场、暗访分,每个环节占100分,直观反馈每个环节的评审情况,增加数据填报分数比例。非强制性条款包含在每个环节的总分中,作为加分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