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肠内营养领域仍然有三个不合理现象急需解决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毛圆圆)“不少病人虽然最后出院的时候 , 被报告是痊愈或者好转 , 但他在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其实并不好 , 出院后回到家里 , 在没有专业的医师指导下 , 营养状况还是会每况日下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委员兼营养代谢学组副组长、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在时珍咖啡馆做《我国肠内营养的现状》专题报告时提醒 , 国内肠内肠外营养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亟需解决 。
国内肠内营养领域仍然有三个不合理现象急需解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
需要营养干预的没给够
于康主任团队曾经对6个科室全部大约15000多例患者的现况进行了调查 , 发现在这些有营养风险的患者里 , 只有普外科患者得到营养干预的比例超过了50% , 其他科室 , 如神经内科的患者得到营养干预的比例 , 都少于15% 。
“究其原因 , 是一些科室的医生没有为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的意识 。”于康主任解释 , 营养风险筛查是对住院患者实施的简便的筛查方法 , 用以决定是否需要制定或实施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计划 。但目前的问题是 , 方法虽然很简单 , 但能联合到营养科救治患者的却较少 。
不需要营养干预的却输送
“临床中 , 我们经常能看到 , 一些不需要额外补充营养制剂的患者却被输入 。”于康主任举例 , 比如患者做完阑尾炎手术后 , 可以正常吃饭 , 但有些医院或医生却在给他输入脂肪乳、氨基酸 。这都是不合理的 。
“筛查出那些真正需要使用营养患者 , 然后制定个体化处方 , 只有按这两步才能让营养真正用在该用的病人身上 , 不至于浪费资源 , 或者造成额外的费用增加 。”于康主任说 。
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使用比例不合理
肠外营养(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 , 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PN)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 包括口服、鼻饲等方式 。
当肠道功能允许的时候 , 要优先使用肠内营养 , 这是基本医疗原则 。在国际上 , 一般住院患者中使用肠内营养的比例要远高于使用肠外营养的比例 。
“但是 , 曾有一个调查研究显示 , 我国在2000年使用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例是20:1 。”于康主任表示:“一是因为患者输静脉营养不会有任何不舒服 , 但是患者使用肠内营养时 , 一旦稍微出现一点不舒服 , 比如鼻饲管在鼻腔里一磨 , 有点出血、难受 , 病人自己就要拔掉了 , 输到肠胃以后 , 患者一感觉不舒服也会立马拒绝继续进行下去 。”
二是因为进入国内医保目录的营养剂主要是以肠外营养为主 , 所以也促进了使用肠外营养而不是肠内营养 。
“在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中还是应该相应增加一些肠内营养制剂品种数 , 特别是把那些有效、费用比较低的品种纳入进来 。”于康主任建议 。
(责任编辑:孙宝光 实习编辑:刘予欣)
【国内肠内营养领域仍然有三个不合理现象急需解决】来源:健康时报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