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科技小院“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

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秋收时节 , 走进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稻渔综合种养”的水稻田里 , 一望无际的稻穗儿随风摇曳 , 个头喜人的河蟹“横行霸道”地在田埂上游走 , 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景象在眼前徐徐展开 。
公主岭:科技小院“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眼下正是蟹黄肥美吃螃蟹的好时节 , 眼前这片“双丰收”的景象证明了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开发的“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立体化种养项目在试行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
农家小院里住进研究生
“科技小院 ”是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带领科技人员、研究生长期驻扎农村和生产第一线 , 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
公主岭:科技小院“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8年 , 在省科协和省农业厅的牵头下 , 吉林省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导师王秋举和吴旻带着他们的研究生依托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科技小院” 。
4年来 , 每年的4月末5月初水稻插秧前 , 王秋举和爱人吴旻就带着学生来到科技小院驻扎 , 一住就是大半年 , 直到10月中旬才返校 。
“刚开始王老师来的时候我寻思就是走个流程 , 摆个形式 , 人都是博士、研究生 , 有的学生都没在农村生活过 , 哪能住惯这农村生活 。没想到4年前的想法如今一看确实打脸了 。”合作社负责人赵春雨说 。
公主岭:科技小院“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技小院成立的时候 , 王秋举的大女儿还不到一周岁 , 但为了能够缩短南北方虾蟹养殖收益的差异 , 帮农民规范稻田虾蟹养殖技术 , 促进增产增收 , 她毅然来到农村 , 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 , 埋头搞科研 。为了方便照顾孩子 , 吴旻也带着孩子来到农村生活 。转眼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 , 他们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教育条件 , 把孩子就近送到了南崴子街道幼儿园 。
“刚来科技小院时肯定有些不习惯 , 尤其是夏天 , 我们住的集装箱特别热 。但每天老师都鼓励我们 , 沉下心来 , 俯身扎根在泥土之间 ,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慢慢地 , 我们不仅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 也渐渐喜欢上了这种心无旁骛搞研究的学习环境 。”今年研二的王宁虽然跟老师来科技小院的时间不长 , 但却越来越适应这种洗净铅华、耕耘土地的生活 。
田间地头搭起科研平台
原始的稻田养蟹 , 农民养殖模式相对粗犷 , 缺乏放养密度、苗种质量等判定标准 。为了能摸索出一套适宜本地的放养技术 , 为养殖户提供准确的参数 , 帮助他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 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经过长期在稻田地里摸爬滚打 , 最终创新研究出一套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稻田养殖虾蟹模式 。这种模式在传统四面环沟的基础上 , 改为对侧边沟 , 在节省了一定的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也使得虾蟹饲料投喂区域相对集中 , 提高了稻田虾蟹对饲料的利用率 。
公主岭:科技小院“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公主岭:科技小院“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博士刚毕业时我曾到南方进修学习 , 那时就发现在南方小龙虾养殖是一个朝阳产业 , 但回到吉林后我却发现 , 我们吉林人吃不上自己养的虾 , 因为南方的虾苗运到吉林省后 , 直接投放到稻田中 , 成活率极低 , 秋天几乎颗粒无收 。所以我下定决心 , 一定要研究一套用我们北方的水土养殖出的鲜美硕大的小龙虾的养殖技术 。”王秋举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