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留学 留学为你来|中国人民大学



我们的国际教育故事
中国人民大学


全国人大“新生”“留学”正式公布!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它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整合了NPC国际汉语教育的哪些“传统技能”?
中国教育电视台《留学为你来》上新了!关注高校国际教育,就在“我们的国际教育故事”。
本期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李鲁星、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所长糖人,共同畅谈NPC汉语教育的“再出发”。

人大“上新”啦:
新学院的正式公告
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中文教育,在国内很有影响力。而面对日益增长的国际教育相关需求,今年6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新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这个学院,事实上是人大丰富国际中文教育资源的整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新起点,再出发。
它不仅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个“高”的起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整合国际学生相关资源,将国际学生的招生、学习、生活、就业、研究等放在一个平台上,打破部门壁垒,通力合作,做好服务国际学生工作,找到更有效的培养国际学生的途径;第二,做好国际汉语教师的培训和服务,帮助NPC提高在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学水平;三是通过世界汉学大会平台,推动高端学术研究,培养未来汉学家。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
“前世”
50年代初,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来自东欧及朝鲜、越南等国的留学生,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始起步。作为国家创建的第一所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接受了留学生的教学任务,1953年,接收了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的留学生来学习汉语,成为全国最早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校之一。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派遣留学生来华。1965年夏天,越南政府向中国派遣了200名海外留学生,全国人大接受了为100名越南留学生准备汉语的任务。此外,全国人大还接纳了来自东欧、非洲、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留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当时,大约有160名长期国际学生。

1986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正式成立。经过十年的改革,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规模从1987年的80多人增加到1996年的150多人。教师人数从8人增加到28人。为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充分发挥NPC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学校在原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语言文字研究所的基础上,于1996年11月决定成立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外国语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将对外汉语教学建成一门科学,围绕这一建设目标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使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进入良性运行轨道。2004年,学院被评为中国八大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
2020年,随着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成立,相信我们在将来能看到更多来自人大的国际交流故事。

?..?~ ?.?
?. ? ~ ?..?

关于“新汉学”的那些故事
除了人才培养,学院还承担国学研究和推广。当海外汉学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中国形象,影响对中国文化观念的理解乃至国家政策的制定时,中国学术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从民国时期的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陈垣到80年代以后的新一代学者,海外汉学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面临的一大问题领域。
而当下,人民大学已经成功举办多届汉学大会。在关注我们的传统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当下的中国话题进行关照。比如刚刚结束的2020新汉学博士生论坛上有一位西班牙留学生,分析和研究了中国游戏名称的外译,点评导师认为这个填补了中国翻译研究的空白。还有的学生会去研究古蒙古语的中国经典翻译、《元朝秘史》、考察李善注引《周易》各家注等专业问题。这样的话题需要中国专业导师的指导,因此人民大学就支持他们来华修学,做田野调查,并帮助他们寻找相关领域的导师。汉学研究,也造就了更多亲华友华的“新汉学家”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