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猫启示样板 “双十一”能给影院经营哪些启示

原文:一娱乐观察编辑部一娱乐观察
看天吃饭,剧场演出不稳定
电影院位于产业链下游,其业绩是整个电影市场的晴雨表。由于不像电影公司,业绩全凭所投项目的市场表现,因此按照以往的认知,大型影院有相对稳定的营收,现金流也通常优于上游公司。
受益于2014年至2018年电影市场总票房的快速增长,国内院线集团一度是稳定增长的代名词,但2019年前三季度票房市场的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对院线的稳定经营提出了挑战。
10月底发布的横店影视三季度财报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横店实现:
营业收入21.31亿元,同比下降3.43%;
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比下滑19.4%;
不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下降25.48%;
Q3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45亿元,同比增长0.47%;
归母净利润8721万元,同比下降9.05%。
显而易见,大多数的数据都是下滑,如果横店都是这样的业绩,那么其他那些排名靠后覆盖量有限的影院现状就可想而知了。
“双十一”启示:电影院也能刺激消费者吗?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告诉了我们:双十一已经不再是一家电商的促销,已经变成了一种全民消费节日、一种文化,商家需要把购物变成一种生活,变成一种参与的乐趣,让消费者被深度吸引,这才是消费的最高境界。

电影院消费也是如此。
从某种程度来看,影院也可以通过多种优惠券和促销的叠加,创造自己的消费“狂欢节”。
至于如何模仿双十一,其实是有门道的。电影院“模仿”的方向应该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定价的问题。任何营销活动,都离不开最终的定价。如何让更多消费者参与其中,挣到更多人的钱,才是优惠的最终目的。
大多数消费者喜欢简单粗暴的“降价”形式,比如19.9元看电影、9.9元看电影、补票等。,但作为一家影院,它一定不能一直这么低。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价格歧视”,指的就是同一商品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定价。比如一个成本50元的卖品,有人觉得卖100元合适,有人觉得最多70元。那影院该如何定价才能挣到更多人的钱呢?
方法是把价格定到最高,然后再设置各种不同难度的优惠政策。觉得100元合适的人直接买,不在乎什么时候打折。觉得价格贵的可以提前半个月开始参加活动:从预售开始,交定金,签到领取红包和各种津贴,甚至时不时看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抢独家折扣,最后排除不能同时使用的折扣,总共便宜1-30元。
不管是卖品还是电影票,道理都是一样的。看起来是一样的定价,实际上早就对不同人群做好了划分。消费者以为自己得到了优惠,但真相是,他为影院带来的流量和新用户的价值,早就不止优惠的那点钱了。
第二种方法是如何发挥影院的场景消费功能,吸引消费者更多的投入。
之前,百度糯米在“女生节”,连续四年推出了“3.7元看电影”的女生节票补福利,但始终都风平浪静。
2014年3月8日,马云还用3.8元邀请全国八大城市300家影院的观众看廉价电影。3月8日,他实现参演影院上座率超90%,日票房1.32亿元,观影人次365万,分别比2013年同期高121%和114.7%。
但后来大家都发现,靠单纯砸钱卖3.8元电影票并不能造出电影产业的“双十一”,原因是电影票的附加值太少,多卖的电影票既不能拉动卖品销售、也不能给影院、电商增加任何的额外收益。
众所周知,商品、餐饮等“爆米花经济”的利润是可观的,这是不用多说的。如今围绕观众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共享按摩椅、影院咖啡厅、卡拉ok厅、影院天猫样板间等等。

【寻猫启示样板 “双十一”能给影院经营哪些启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