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影库论坛 建构社区与制造快感: 网络社区中粉丝的交流实践类型及意义

胡岑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交流实践:粉丝文化的重要特征
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末粉丝研究兴起以来,学者对于 “粉丝”的界定还难以达成共识,但是不难发现其中一些共同的修饰语,比如——“过度”。有学者将粉丝的这种“过度”表现视作病态的和危险的,尽管约翰·费斯克也认为粉丝是文本的过度读者,但他明确指出,“‘迷’和其他不太过分的大众读者的差别只是程度上而非性质上的差别” 。在某段时间内,当读者被特定文本所吸引,并对该文本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与涉入时,就有可能成为粉丝。
不同于一般读者对文本保持距离的、欣赏性和批判性的态度,粉丝的“过度”体现在他们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粉丝文化的典型特征即是参与文化,“这种文化将媒介消费的经验转化为新文本、乃至新文化和新社区的生产”。
粉丝的这种参与性和生产力,与辨别力和区隔、资本积累一道被费斯克视作“粉都”的三个主要特征。粉丝通过参与大众文化工业的文本,继而创造出自己的文本,这些文本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粉丝的穿着方式、粉丝的发型和妆容等,也包括粉丝小说等在内的粉丝艺术。不过其中最为常见的恐怕还是粉丝交谈。粉丝交谈指的是一个社区内部关于粉都对象的某些意义的生产和传播,粉丝交谈既是粉丝生产的过程,也是粉丝生产的文本。
粉丝交谈对于粉丝来说极为重要,甚至与粉都对象本身的重要程度不相上下。“实际上,粉都的许多快感都源于粉都所引发的粉丝交谈,而且许多粉丝报告说,他们对粉都对象的选择既取决于粉都对象的内在特点,也取决于他们所希望加入的口头社区。”维特莫尔和基瓦瑟尔的研究也表明,对于粉丝来说,肥皂剧观看前后的互动与实际观看同等重要,正是由于这种谈论的价值,肥皂剧的观众才得以相互连接。甚至有学者指出,有了粉丝的话语,粉丝才能够创造一个特定的社区,所以它可能比粉都的对象本身还要重要。
而随着新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使用,粉丝交谈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即时的口头交谈,转而拓展为形式更为多样的、可以跨越地域与时间限制的交流和互动实践。尽管许多粉丝的交流变得不再是面对面的、同步的,但其带来的快感未见被削弱。

交流实践:网络社区的意义体现
网络社区,也称虚拟社区或在线社区。瑞恩高德在他的著作《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中最先提出网络社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范·戴克认为网络社区有别于有机社区,它超越了传统社区的时空制约,但依然服务于现实社会中社会的、文化的或者精神方面的普遍兴趣。
在网络社区中,社区成员主要是通过文字、表情,乃至图片、视频等符号交流实现参与的;对于网络社区而言,社区成员的交流是具有核心影响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方面,网络社区中的交流满足了成员们信息交换、情感沟通的需要,成员们才会逐渐地聚合到这些社区中;另一方面,持续的信息分享与情感沟通使得成员之间发展出相互连接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网络社区。可以说,成员之间的交流是社区得以形成和维护的前提,同时这种交流也是社区成员获得对于社区的归属感的最重要途径。“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网络社区。”
阿姆斯特朗与哈格尔将网络社区划分为四类:交易社区、趣缘社区、幻想社区和关系社区。但所有这四种类型都与粉丝相关,粉丝因为共同的兴趣建立网络社区,利用它们发挥幻想,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关系,并通过材料或数字信息的交换来构建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