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影库论坛 建构社区与制造快感: 网络社区中粉丝的交流实践类型及意义( 二 )


因此,可以说在一系列的网络社区中,网络粉丝社区是最为典型的。因为在粉丝文化中交流的重要性与网络社区中交流的重要性相契合,而且这一群体对于新技术的接纳和运用能力相较于其他人群也更为突出。“媒体粉丝是新技术早期和热情的采用者,为了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和连通性,他们快速地动员了”,而这些网络社区的出现,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使得他们可以探索这些网络环境中的生活,考量技术变化所导致的文化、身份和社区的形成。
【韩影库论坛 建构社区与制造快感: 网络社区中粉丝的交流实践类型及意义】里安农·贝里认为,所有的社区都应该被理解为话语建构与特定历史的互动性以及特定实践的设置,“给予社区实质的正是各种各样模式化的、定期的、持续重复的行为或实践”。一个社区的结构是通过习惯和反复的动作和实践被实例化和再造的。当人们参与到组成他们日常生活的活动中时,他们即在参与一个活动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参与者会分享他们正在做什么以及这些对于他们的生活和社区来说意味着什么。“简而言之,如果一个人想要理解一个社区,他需要的就是观察参与者的日常活动。”
网络粉丝社区也是如此。南希·贝姆认为,网络粉丝社区是将大众媒介用作私人用途。面对这些新社区,“我们不仅要将它们理解为在线社区,或是网络社区,同时也应该将社区理解为通过实践来组织的”,而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网络粉丝社区的要点就在于聚焦社区中参与者的交流实践。

交流实践:网络粉丝社区的观照路径
将粉丝的交流实践活动视为观照网络粉丝社区的重要路径的研究思路,相较于粉丝文化研究中的合作/抵抗范式,更贴近于观看/表演范式。前者虽认可粉丝及其社区的部分自主性,但仍然认为粉丝难以摆脱工具的命运;后者则反对将粉丝视为被动、盲目的群体,认为粉丝群体能够通过主动地解读和挪用建构认同、获取快感乃至反向作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基于此,当前网络粉丝社区的研究,倾向于将粉丝的交流实践活动与社区内粉丝的身份认同、自我展演、社区的建构和维系联结起来。
经过对TFBOYS网络粉丝社区的观察,王祎等学者认为粉丝在社区内通过分享信息、组织活动、观点表达等实践活动逐步建立了粉丝个体以及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张赛男对美剧《生活大爆炸》的网络粉丝社区的观察表明,四种交流实践活动有助于粉丝的身份展演和认同建构:粉丝通过分享信息,区隔迷群身份;通过褒贬议论,观照“镜中之我”;通过“再写”文本,建构个性独特的自我;通过模仿偶像,形塑自己真实的“后台”身份。与此类似,陈彧的研究指出,粉丝通过在社区内呈现知识与信息、观点与品位以及才艺与创意,既完成了在社区内“资深”、“个性”、“有才”的自我形象的建构,又在这一炫示过程中实现了对于“理想自我”的认同。除了关注社区内的交流实践对于粉丝个体的意义,交流实践活动对于粉丝社区的作用也得到了认可。基于对百度“神话”吧的分析,陈曦提出共享信息与资讯、情感交流互动、文本创作以及组织粉丝支持活动等实践活动,建构并维系了网络社区。弗朗西斯卡·普兰德斯托尔对亚当·克莱顿俱乐部的观察也表明,粉丝们在共享信息和集体行动、八卦和猜测、分享故事以及构建女性气质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社区,并在社区成员这一身份下,完成了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之间的协商。
在现有的研究当中,南希·贝姆对网络粉丝社区的系列研究奠定了这一研究的基础,并至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作为最早研究网络粉丝社区的学者之一,贝姆本人拥有的电视剧粉丝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使她敏感地意识到网络粉丝社区的研究价值。这双重身份也让她能以民族志的方式在成立时间最早、发展最成功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粉丝社群之一——Usenet的r.a.t.s肥皂剧讨论组中获取了大量一手数据,并切入了相关研究。1993年,贝姆发表了《解读肥皂剧和创建社区:在计算机为媒介的粉丝文化内部》一文,她根据r.a.t.s肥皂剧讨论组的标题分类,指出粉丝在网络社区中的七种主要交流实践类型,这些类型按照从稀少到常见排序,分别为:琐事、冒泡、 目击、剧透、更新、与剧集无关的杂谈以及讨论和分析。1998年,在另一篇文章《谈论肥皂剧——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粉丝文化中的交流实践》中,贝姆进一步归纳整理出粉丝在网络社区内的四种交流实践类型:告知、推测、批评和改写。2000年,贝姆将多年民族志观察的结果汇集成册,写成《打开电视、登录网络:肥皂剧、粉丝与网络社区》一书,并研究了粉丝的交流实践活动对于他们获得快感、建构社区的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