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康里 老福康里的一天

赵基开 上海老底子

老福康里的一天
文/赵继凯
静安区新闸路上曾有一条老弄堂——福康里,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典型老式石库门里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闸路北侧富康巷的旧影
本世纪初拆迁扩建成由联排别墅、高层、多层组成的建筑群,称新福康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设施健全,延续着福康里文体生活的积淀。

新福康里巷出口
我在这条弄堂里前后生活达半个多世记,有着深厚感情,耄耋之年不禁勾起青少年时代的深切回忆。

傅英
当年福康里范围包括福康路上诸多支弄,有白鹿坊、厚福里、福兴里等,还有新闸路第三小学。滑稽大师姚周二位曾居住在厚福里,母亲对儿子教育有方,就读育才中学,为以后艺术道路打下扎实基础。

艺术家姚慕双和周柏春是一对滑稽超级黄金搭档
乒乓名将李富荣出生后,也搬到福康里后弄堂,当他成名后,整条弄堂也掀起了打乒乓热潮。

乒乓球明星李富荣
评弹大师刘天韵一家也住在这里,我小小年纪也是评弹迷,有时路过他家门口,里面传出的音韵使我流连忘返。我还常常见到当时还是中青年演员的陈希安、华士亭等,从前弄堂姗姗走来,身背琵琶,手提弦子,来刘家向恩师学艺讨教。

平潭大师刘天云
每天清晨是福康里最闹猛的时候。送牛奶阿姨推着小车,牛奶瓶互相碰撞,发出独特响声,预示着繁忙一天的来临。家庭主妇提着菜篮去菜场,有时还会带早点回来。福康里周边小吃很有名气,有盛利重油炒面、杨重兴牛肉煎包,西海电影院对面的生煎,弄堂口的“四大金刚”,还有马路对面价廉物美的老山东羌饼。刚吃完泡饭的上班族,有的踏着自行车,有的要去挤公共汽车,屋里传出“月票不要忘记”的叮嘱。

傅回望新闸路的旧影
当时每幢楼住户较多,而自来水龙头少,要趁早提水,避免洗衣、淘米、洗菜高峰时排队候水,浪费时间。洗好衣服、被子等,有的晾到二楼晒台上,也有在弄堂里搭起架子,一幅彩旗飘飘的图景。大约10点钟左右,主妇们完成了食品切配工作,离吃中饭还有一段时间,打开收音机听听申曲,手里织织绒线,有时也同左邻右舍嘎讪胡,消磨时间。
【新福康里 老福康里的一天】
傅42号老影
当年的里弄食堂很有特色。咸肉菜饭加骨头黄豆汤最受食客欢迎,红烧排骨、炒三鲜等菜是当家菜,面食点心品种多,菜包子做得有点像绿杨邨的味道,附近职工、教师、店员、学生都在这里搭伙,中午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过去小区有下午打麻将的倾向,但打麻将的习俗直到50年代里弄的读书写字活动才改变。有人唱越剧,在群舞中跳舞,唱歌。许多60多岁的女性也紧随其后。他们在居委会的领导下,组成演唱队,演唱“台湾省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等革命歌曲。他们也代表傅参加比赛。

阜康路居委会2000岁妇女歌唱队合影
下午学生放学回家,里弄成了他们天地,那时风行刮香烟牌子、顶橄榄核、打弹子、跳橡皮筋、官兵捉强盗等游戏。当时还有租小自行车业务,我就是骑着租来的小自行车在弄堂里兜圈子,从而学会了骑车。

在杨的一对兄弟的带领下,组建了一支由十多名中学生组成的篮球队。他们攒零花钱,凑钱买篮球。他们还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建了一个简易体育场,并聘请了当时城市队的朱为教练。为了制作一副篮球板,杨哥哥的父亲竟然把自己准备的木头捐献出来做长寿材料。得益于艰苦的训练和巨大的技术进步,这支基层篮球队在周边地区颇有名气,经常受到附近工厂和学校的邀请参加比赛。几年后,队员们陆续被各高等院校录取。他们有的担任上海机床厂副总工程师,有的成为同济大学教授、化学研究所所长、合资企业经理,有的移居海外。几十年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80多岁了。虽然他们不住在巷子里,但他们总是有友谊,定期聚在一起,畅谈生活,但主题仍然是篮球,关心篮球在上海的发展,享受篮球带来的乐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