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鲅鱼饺子,那是舌尖上的故乡

记忆中的鲅鱼饺子,那是舌尖上的故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记忆中的鲅鱼饺子,那是舌尖上的故乡】文|萧萧
秋风起 , 鲅鱼肥 。味蕾总是和记忆连接在一起 。
小时候 , 父亲总喜欢用自行车带着我走亲访友 。他的“大金鹿”牌自行车一路哐啷 , 我一路欢歌 。记得有一年秋风四起时 , 他骑了一个小时的车带我去卫斌叔叔家做客 。卫斌叔叔家在海边 , 村子不大 , 但四面环海 , 是胶东常见的小渔村 。人还未进村 , 咸湿的海风先代卫斌叔叔来欢迎我们了 。迎着海风往前走 , 蛤蜊皮和渔网交织的渔村小路颠簸而狭窄 , 父亲只好下来推行 。大约推行了10分钟 , 远远看见一条废弃的渔船 , 才算进了村 。
时近晌午 , 卫斌叔叔早已在家张罗好了满满一桌渔家宴 。装饭菜的不是盘子 , 全是十寸有余的大海碗 。一大碗红烧加吉鱼 , 一大碗海兔炒韭菜 , 一大碗清蒸大虾 , 一大碗姜汁海螺 , 一大碗炝螃蟹 , 一大碗蒜蓉扇贝……那是我第一次吃海鲜全宴 , 而且是可以敞开肚皮吃 , 鼻息处只有一个“鲜”字 。味至鲜则贪 , 以至于作为压轴的主食——鲅鱼水饺上桌时 , 虽已吃至八成饱 , 我依然风卷残云般又吃了一盘饺子 。卫斌叔叔说鲅鱼是他的渔船一早打上来的 , 韭菜是自己园子里割来的 。鲅鱼饺子讲究的是鱼鲜和韭香 , 合二为一堪称鲜美 。所以 , 留在舌尖上的那一口浓郁的鲅鱼鲜香至今令我念念不忘 。
记忆中的鲅鱼饺子,那是舌尖上的故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胶东民间有句俗语“舒服不过躺着 , 好吃不过饺子” , 由此可见饺子在胶东人生活里的地位 。在饺子家族中 , 又以鲅鱼饺子为最 。蓬莱人称饺子为“馉子”,如果翻阅现代汉语词典 , 里面并没有这个词 , 有一个相近的词叫“馉饳” 。“馉饳”这个词的解释是“古时一种面制食品” 。但是 , 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用了 , 馉饳是什么样子 , 估计也很少有人知道 。但书上说的做法却比水饺和馄饨都要复杂一些:先切出四四方方的面皮 , 托在手里 , 将肉馅搁进去 , 对角折起 , 边缘捏紧 , 形似等腰直角三角形 , 再把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合拢到一块儿 , 叠压、捏紧 , 成品像花骨朵一样含苞待放 , 最后再入油锅炸黄 , 用竹签子串起来 , 这便是馉饳 。
《山东民俗·日常食品》曾记载一种鲅鱼馅的馉饳:“大鱼馉饳 , 取新上岸鲜鲅鱼 , 片肉 , 剁或切为馅 , 少佐盐 , 略加韭菜、油 , 包为饺子 , 大如小儿拳 , 煮熟 , 每碗只盛两只 , 中等饭量 , 六七只尽饱 , 吃来极为酣畅 。”暗猜想 , 这当是鲅鱼饺子的原始版了 。
记忆中的鲅鱼饺子,那是舌尖上的故乡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为土生土长的蓬莱人 , 虽然已离开故乡二十年了 , 但骨子里依然认为蓬莱的鲅鱼饺子最好吃 。好吃的秘密为四个字“鲜而有道” 。鲅鱼是清早五六点钟从海港码头上岸的 , 鱼身光滑有光泽 , 新鲜到一破膛就流血水 , 岂能不鲜?调制鲅鱼水饺馅 , “搅”力是道 , 鲜鲅鱼去刺后剁成泥 , 混合少许五花肉馅 , 加入蛋清、花生油、韭菜末 , 需要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动 , 中间不能换方向 , 一气呵成才行 。一盘合格的鲅鱼水饺 , 皮薄馅大 , 馅料Q弹有力 , 口感才鲜美 。
在胶东 , 吃鲅鱼水饺也有几分讲究 。渔民的粗放吃法是一口水饺一口蒜瓣 , 不求精致 , 只求那份酣畅淋漓的感觉 。一般家庭吃法则是调碗汁:用醋、味极鲜、香油加姜、蒜分别调成姜汁和蒜汁 。趁热夹一个皮薄多汁的水饺 , 咬一口 , 汁水鲜香四溢 , 意犹未尽 , 再蘸上点儿喜欢的碗汁小料入口 , 醋的酸爽、韭菜的辛香、五花肉的软糯瞬间在口腔中完美融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