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 一哭二跪的“感恩教育” 除了痛哭还剩下什么( 二 )


这种教育模式只会让孩子感到情感上的压迫,让他们一想起亲情时,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温暖和支持,而是亏欠和服从。
可见,这种煽动孩子情绪的教育方式,只是用亲情和孝道在情感上绑架孩子,让他们以为顺从就是爱,感恩就是真理,但其本质是一种“洗脑”感恩,或者说是“精神传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感恩教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如果孩子抱怨压力大,父母应该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如果孩子有早恋,父母应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真正的教育,绝不会依赖于一劳永逸的“即时效应”,对“感恩”的理解,也绝不会局限于愧疚和偿还。
一个完全听话,总是背负着债务感的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公民?
流于表演的感恩教育
真的有用吗?
很多读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这样流于形式化的骗局总能屡屡得逞,韭菜割了一波又一波呢?
其实,这种演讲和“成功学习”没有什么区别。它是一种情感刺激。在整个过程中,掌握语言情感技巧的人在感情中占据上风,利用仪式和群体暗示引起强烈的即时反应,往往会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于是,这部分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的中小学生,以及急于求成的父母,首当其冲成为了受害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仪式化的演讲氛围,搭配集体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对父母跪拜等所谓的现场互动,营造出“母慈子孝”的感人场面。
现场产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很多当地的教育机构或者学校领导,甚至是学生家长,都觉得这种教育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愿意掏钱买书,但实际上这种培养模式是非常正规和功利的。
如果不加抵制,反而迎合这类做法,只能说明这是教育的失位和学校的失职。
教育家熊丙奇认为,这些所谓的感恩教育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身心健康背道而驰。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痛哭之后,学生们真的被教育了吗?他们真的懂了什么叫做感恩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这场集体参与的闹剧中,他们深受感动,震惊得哭了起来,但打动他们的不仅仅是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现场的情感氛围。在这场群体高潮的盛宴中,大多数人都哭了。
这种体验和感受是即时的,转瞬即逝。
这种情况就像看电影一样,你为爱情悲剧痛哭,但哭过之后,情绪就消散了,几天之后,你甚至可能会忘记电影人物的名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场场演讲中,我们唯一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就是许多孩子和家长对亲情的渴望,但是他们往往缺少正确的渠道和合理的表达方式去抒发自己内心对家人的爱。
很多讲课老师会让大家下跪,以示对父母的感谢,并宣讲:“好敲头。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羊羔还会跪,何况人?”
但这是一种不平等的表达方式,并不符合现代平等人格的追求。
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在接受本网站采访时表示:“我们今天向父母下跪,明天向老师下跪。当我们的领导有一天帮助我们时,我们应该向他们下跪吗?
“跪式感恩”从父母延伸开来或会让人“一跪不起”。虽然古有跪拜之礼,但是恢复传统文化不代表要把传统文化中的做法带进来,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化。”

图片来源自网络
其实,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融入到日常生活、言行之中,很难通过一次演讲来打通。与其提倡感恩教育,不如强调爱教育、平等教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