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团 现代文学社团总结( 二 )


7.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团体之一。其主要成员为郭沫若、郁达夫,主要出版物有《创作季刊》、《创作月刊》、《创作周刊》。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为了艺术而带有明显的艺术色彩,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强烈反对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应当消除一切功利主义,力求自身的完善。同时,他们强烈反对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注重表现人的情感,表现自己的个性。比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沉湎春风的一夜》等。都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文学社团 现代文学社团总结


文章图片

20世纪30年代
8.“左翼联盟”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1930年,由鲁迅、冯雪峰、夏衍等创建。,成立时有50多人加入。郭沫若、郁达夫等创作社成员也加入了左翼联盟。“左联盟”成立后不久,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会成立,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自觉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翻译和引进了大量苏联等国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实践中,革命现实主义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茅盾、沙汀、叶紫等青年作家的社会分析小说是“左联”文学的典型代表。“左联盟”的主要文学主张是,作为近代大工业产业工人的代言人,同时批判封建传统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西方殖民主义,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9.东北作家
“东北作家群”是指由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大陆的青年作家组成的创作群体,主要包括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他们的作品大多充满了关东的粗犷气息,表现了人们的亡国之苦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从而形成了让人战栗和愤恨的画面。这些年轻作家中有一些没有加入“左联盟”。然而,他们却将左翼文学与民族精神和创作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乡土人物和社会状况的描写,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生命力量和反抗信念。代表作有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三月小镇》《八月萧军的乡村》。
10.北京学校
“京派”是指20世纪30年代前后生活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的作家。其主要阵地有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驼草等。除了诗歌、散文和理论活动,小说作家还包括沈从文、凌叔华、废名、林、、萧干等。其中很多是清华、北大、燕京的师生。学院文化氛围浓厚,重视引进世界文化,追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与纯粹,他们的创作一方面体现了西方民主理念和现代意识,另一方面与尖锐的社会冲突保持距离。他们的艺术视野仅限于北方的城市生活。然而,在“乡下人”的眼中,他们往往是通过乡村与城市的比较来建构自己的审美世界。沈从文对城市描写的虚伪与做作,恰恰与湘西的自然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芬提供的也是一个有别于城市的人际关系的乡村社会。废名致力于对乡村儿童情态的描写,而萧干在作品中以纯真的视角看世界,虽不超脱。
11.上海学校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初步成型,一些纯文学作家如张资平、叶凌风等下海寻找商业气息,成为新海派作家。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以一种过渡的方式描述城市。“都市男女”的爱情和性是一个新的主题。在小说形式上,海派作家非常注重创新,较早地引进了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外国文学新动向。张子平的性小说反映了海外的复杂性,使新文学的堕落与文学的商业化并存,呈现出海派的基本线索。在叶凌风的作品中,现代野性与颓废的灵魂背后,依然有一种旧式的温柔。上海学校为新感觉派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