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县旅游 产业、旅游……大关下步将如何发展县委书记陈刚这样说
大关,山高坡陡的地理现状导致经济落后、生态脆弱,发展后劲不足,多年来,大关县委政府以“在峡谷中求生存、在峭壁上谋发展”的勇气,紧紧围绕“夯基础、兴产业、聚人气”的总体发展基调,全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在高山峡谷间夯基聚力鏖战贫困,谱写发展新篇章。
采访人员:70年,是一个短暂而又漫长的历程,大关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陈刚:70年来,全县实施和推进了农村土地、乡镇企业发展、国有企业、金融服务、科技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国家体制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全县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县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703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32.7亿元。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大关县立足资源优势,聚焦竹、硅石矿、页岩气、旅游、养猪“五篇文章”,即大力发展“一县一业”竹产业;高起点规划硅谷产业园;立足“滇东北试验区”站位,做好页岩气开发;努力实现大观旅游再出发;稳步实施百万头生猪养殖工程。
采访人员:70年来,大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陈刚:在交通建设方面,大观从零开始。经过7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贯穿全境的213国道为主轴,东至宜茶二级公路、西至马肇高速公路、南至马肇二级公路、北至水麻高速公路、县乡村道为辅的“米”字形交通网络体系。全县公路总里程已增长到4512公里。
在水利上,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1016件,总供水量5969.4万立方米,水库、塘坝、池窖共蓄水661万立方米,建成各类渠道420件长410千米,解决17.58万亩农田灌溉,解决农村20.67万人的饮水安全。截止2019年7月底,已实现全县农村人饮供水达到脱贫攻坚脱贫出列标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3平方千米;修建河堤7.167千米;目前在建1座中型水库和1座小一型水库。全县水利化程度达35.5%。
近年来,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35.64%,人均居住面积13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4.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85%,绿地率达到31.2%;全县污水管网总长达到56.63公里,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0%。
采访人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是反映党委政府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关人民的幸福感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刚:大关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紧扣“571”扶贫标准,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牢记使命。深挖自身潜力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紧跟群众需求,扎实推进就业扶贫;精准锁定目标,扎实推进保障工作。
以脱贫标准为指导,着力解决“三保障”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完成投资7.88亿元,全县50个安置点建成达到搬迁入住条件;危房改造累计投入2.2亿元,农村“四类对象”危房基本清零。
我们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改善计划”全覆盖,实施了国家普通高中助学金、高中贫困家庭学生学杂费、省政府学前教育助学金等政策,有效减少了因贫辍学情况。
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实现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全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参加医保,参保率100%。
采访人员:大观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思路和规划?
陈刚:大关县将重点围绕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借助东西部协作扶贫、省级部门挂联大关的发展机遇,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定位,按照“市场需、大关种,市场要、大关供”的思路,合理布局产业,做好产业提质增效工作。二是有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工作,集中开展村容村貌、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开展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建设,逐步实现所有乡集镇、贫困村、集中安置点垃圾收纳处置设施全覆盖。三是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前期筹备工作,提早制定搬迁方案,将各项工作细化落实到每一名干部,组建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便民服务中心。四是抓好后续扶持,采取有序流转、入股合作社、实施退耕还林等方式盘活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
推荐阅读
- 河南通许县厉庄乡羊肚菌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
- 活资源、兴产业,汇川乡村集体经济展现新活力
- 淮阳区召开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暨2022年农业产业项目座谈会
- 沾化黄升镇冬枣产业迈入提质增效发展新格局
- 旅游生态文化“三轮驱动” 打造乡村振兴永泰样板——专访永泰县委书记雷连鸣
- 西和县何坝镇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 飞龙镇:桑蚕产业“破茧成蝶”绽放异彩
- 惠阳永湖镇扶持茨菇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 陇西:小艾草助推乡村振兴大产业
- 毕节:农业产业发展势头正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