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林 李培林:十年阶层剧变 才是中国潜在的真正挑战


▍结语与讨论:积极应对社会阶层变迁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以下文章将围绕三个热点问题:就业模式、劳动生产率和中等收入群体,来分析社会阶层变迁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这些影响和趋势必须得到深刻理解和积极应对。
1.一般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减少农民数量。众所周知,在现代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数量多、收入普遍偏低一直是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最大软肋。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强调尽一切可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手段,但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很少,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比较中仍然普遍较低。
与同样受制于人多地少自然条件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韩、台湾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相比,虽然mainland China白领的比例大大超过了蓝领的发展阶段,但生活在农村从事农耕的农民比例仍然如此之大,这可能与我国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有关。虽然这种限制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防止大规模城市贫民窟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弊端,尤其是大量农村资源无法盘活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量的农民聚集在劳动生产率低的农耕作业中,他们的工作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也导致了农村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减少农民人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面貌。
2.提高警惕,防止过早“去工业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特别是2015年起服务业净产值占GDP比重超过50%,2019年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社会阶层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白领比例大幅提升,大大超过蓝领。这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后期的必然阶段。但是,从我国的阶段特点来看,这种快速的变化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比如,在白领急剧增加的背后,中国是否会面临过早“去工业化”的危险?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推动“去工业化”的进程呢?我们认为,一是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快速增加,利润被压缩在空之间,大量资本从劳动密集型行业退出;二是随着我国环保力度的大幅加大,相当一部分管理粗放、环保达标的中小工业企业退出市场;第三,年轻人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使每年有1000多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实际进入工业企业的比例很低。这种“去工业化”的职业结构变化带来了整个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这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及其增长率。虽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创新,但这一过程中过早的“去工业化”也会导致许多负面结果。
3.关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随着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的局面出现,扩大消费对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家庭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因此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对于扩大整体消费,特别是扩大交通、通信、教育、医疗、健康和休闲等新消费非常重要。虽然近十年来我国以绝对数字界定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但由于收入差距仍然比较大,以相对标准界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并没有明显增加。特别是当我们对发展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时,必须保持收入差距缩小的发展态势,防范和遏制收入差距扩大和反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