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生 《我是先生》登录山东:我们需要怎样的先生?( 三 )


播放:2362
来源:山东电视台
李咏、马未都、寇乃馨喊你来听课《我是先生》关闭自动播放相关专辑推荐视频:收起视频 正在播放

我是先生 《我是先生》登录山东:我们需要怎样的先生?


文章图片

行人

我是先生 《我是先生》登录山东:我们需要怎样的先生?


文章图片

马未都、寇乃馨、李勇

我是先生 《我是先生》登录山东:我们需要怎样的先生?


文章图片

玩家海报——谁是真神
山东卫视《我是先生》开播,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重点的综艺节目。邀请了国内一些著名的老师给观众上课,主旨是:“君子之交,国强”。在当今汹涌的娱乐大潮中,要有这样的节目并不容易。看完第一期节目,形式新颖。还有由马未都等组成的“好学小组”。,还有一些传统文化功底不错的老师以秀才艺、寓教于乐的方式出现在节目上,节目气氛轻松愉快。
这与儒家强调的教育精神是一致的。《论语》一开始就强调“越”“乐”“不离”这几个字,可以说是为教育定下了一个愉快的基调。孔子不是死板无趣的老学究,而是懂得快乐精神的君子。所以,他会闻邵,“三月不知肉味”,他会唱k歌“取她之歌”。儒家比其他理论更肯定快乐。孔子有一个重要的教育观:“知者不如乐者”。在孔子看来,“乐”比“知”、“善”重要得多。只有快乐地求知、求道,知识和途径才能与人的生活浑然一体。他不仅非常重视幸福教育,还期望学生“举一反三”。为了让大家学会自省,他小心翼翼的不为后人制定任何硬性规定,很少规定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孔子把幸福不仅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且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我是君子》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传统教育精神。
现在谈儒家教育,总觉得和西方现代教育差别很大,这是对中国儒家最大的误解。《我是君子》这个节目,显然是有清理这个误区的使命的。当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危机是教育和知识的工具化。教育和知识对人类生活确实具有工具性价值,但其本质是精神性的,源于人类对真善美的向往。工具性只是知识的附属价值,但它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哲学的主导价值。因为对知识本质的错误理解,知识成了财富的奴隶,权力的奴隶,或者利益的工具。有了这个前提,生产和传播知识的教育体系自然会成为人们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工具。
> > >点击观看《我是先生》精彩预告:李永扣耐信马未都联合宣传片
孔子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他说“君子不用工具”,这里的“工具”是指工具和工具,要求人们把人文的“学”和工具知识分开。在孔子的字典里,“学习”更多的是指实践一种人文精神。孔子并不把“学”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当作一种生活存在的方式,甚至是人生的目的。他更关注学者如何通过学习丰富生活。所以他说,“一个吃饭不满意,生活没有安全感,对自己做的事很敏感,但对自己说的话很谨慎的君子,可以说是好学。”所以他说,不考虑工资,不容易学。在古代,“学”有“觉”的意思,与今天“学”的意思大相径庭。
这与现代西方教育的许多理念是一致的。比如法国思想家布迪厄就深刻批判了传统大学制度的工具化。在他看来,传统的大学制度已经成为社会中一切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场所,只是借用了文化和知识的符号系统。大多数人认为大学是知识中立者,学者的使命是追求真理,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但实际上,大学职能异化往往只是为了实现权力体系的合法传承。它通过看似公平的竞争方式掩盖了权力关系的传递。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统治阶级和特权阶级的孩子比普通人的孩子更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出国深造。一个社会在追求“学历第一”的时候,就是给人贴上“优秀”、“低人一等”的标签,让名校出身的特权儿童在社会权力分配中轻松获得理想的地位和职业,以方便他们留在社会上层。那些没有受到足够教育的人,自然会落入下层。与血统论必然的权力传递不同,现代大学机制采用大概率传递来实现群体或阶层之间权力关系的再生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