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海洋氧化为何迟滞近20亿年
大气氧含量与生命演化之间的因果联系是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 。已有研究表明 , 早期地球极端缺氧 , 直至距今约24亿年前后发生第一次大氧化事件 。当时 , 大气中的氧气达到现代大气氧含量的约1%水平以上 , 真核生物在地球上首次出现 。而在随后的十几亿年的时间内 , 大气氧含量没有显著增加 , 一直到距今5.8-5.2亿年前后发生的第二次大氧化事件 , 大气中的氧含量才增加到现代大气氧含量的约60%以上的水平 , 从而可能触发了多细胞真核生物的大辐射 , 以及动物的快速起源和寒武纪爆发 。
【研究揭示海洋氧化为何迟滞近20亿年】为何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后 , 地球大气和海洋的氧化程度迟滞了近20亿年 , 直到5.8-5.2亿年前后才发生急剧增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中英合作团队开展了多年研究 。研究采用多种地球化学指标 , 并结合数学模型 , 首次系统论证了巨大海洋溶解有机碳库(DOC)的存在是迟滞元古宙海洋彻底氧化的关键原因 。
2003年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人员提出解有机碳库模型(DOC) , 其依据全球新元古代地层中记录的海水碳同位素的频繁负漂移事件 , 并表现无机碳(δ13Ccarb)和有机碳(δ13Corg)同位素变化之间的不耦合现象 。该模型提出 , 前寒武纪海洋表层透光带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原核生物 , 这些微生物死亡后的有机质颗粒细小、沉降速率慢 , 在海水中不断积累形成一个巨大海洋溶解有机碳库 , 超过现代大洋溶解有机碳库1000倍以上 。由于这种以细菌为主的细小有机质颗粒易于氧化降解 , 大量消耗海水中氧气 , 导致大洋的长期缺氧并阻止大气氧化的增加 。这种现象可将前寒武纪海洋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现代沼泽池 , 水体中大量腐殖有机质不断消耗着氧气 , 致使水体浑浊并缺氧 。只有当这个浑浊、高度还原的溶解有机碳库被彻底移除 , 大气和海洋的氧气含量才能够实现实质增加 。然而 , 这一模型遭到质疑 , 质疑焦点集中在新元古代地球不可能提供足够的氧化剂来消耗/移除海洋中这一巨大的还原碳库 。
2019年 , 该合作团队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发文提出 , 大规模造山运动可以导致原来海盆中形成巨量蒸发盐矿物的风化 , 为海洋带来持续性硫酸盐(氧化剂)输入 , 这些硫酸盐通过硫酸盐还原菌大规模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 , 并通过黄铁矿的大规模埋藏(产氧) , 最终致使海洋中溶解有机碳库的减小和海洋的迅速氧化 。这一假说为溶解机碳库模型面临的氧化剂来源这一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 , 而该假说依赖于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数值模拟 , 缺乏具体地质记录和地球化学证据的直接论证 。
本研究中 , 该团队在三峡地区南坨村剖面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地层(约6亿年之前)中识别出一个与地质历史上全球最大的Shuram/DOUNCE事件(陡山沱负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级别相同、持续时间更短(~1.5百万年)的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 , 相当于先前识别WANCE事件(瓮安负碳同位素偏移事件) 。为了厘清这一负漂移事件发生的原因 , 科研人员开展了详细的碳、氧、硫、铀、锶等多同位素体系分析 , 论证了这次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记录的是一次由大陆风化增强引致的硫酸盐输入增加所触发的短暂海洋氧化事件 。
大陆风化增强(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增加)所带来的海水硫酸盐含量增加(黄铁矿和碳酸盐中硫同位素差值Δδ34SCAS-pyr>~35‰) , 使深海溶解有机碳(DOC)被迅速消耗 , 海洋开始氧化(铀同位素δ238U值增加) , 大量13C亏损的有机碳被氧化并释放到海水中 , 导致同期海水碳酸盐的碳同位素δ13C值急剧下降(最低点 ~-10‰) 。随着风化作用减弱(87Sr/86Sr下降) , 氧化剂被耗尽(Δδ34SCAS-pyr值下降) , 海洋迅速恢复到缺氧状态(δ238U值下降) , 同时δ13C恢复到正值(图1) 。
推荐阅读
- 大熊猫为啥吃竹子也能当胖子?研究发现“催肥”肠道菌
- 广西柚子成抢手“年货”市场宛如金色海洋
- 消费者报道权威检测:头皮修护效果显著,海水珍珠科学洗护开拓者——海洋丝缎
- 新冠概念股远大医药治疗重症新冠临床研究获重要进展
- 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帮扶吉县中医医院第五小组出征两周小记
- 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发表研究成果:肺癌新药降低进展或死亡风险52%
- 零碳乡村来了!全国高校首个涉农碳中和研究院在青岛农大成立
- 陈丕茂研究员:海洋牧场行业前景广阔
- 林义济:要将海洋牧场建设与促进渔民增收结合起来
- 新研究表明,“细胞死亡”并非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