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夜读」曹张里的烟火气

【「小南夜读」曹张里的烟火气】「小南夜读」曹张里的烟火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南夜读」曹张里的烟火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南夜读」曹张里的烟火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每一个周日晚上|小南与你说晚安
文|王洁平
原文刊载于2021.12.03江南晚报人文周刊
「小南夜读」曹张里的烟火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曹张新村 , 前身是无锡郊区扬名乡的一片菜地 。20世纪80年代 , 一个不大不小的新村在这里树起 。我曾在曹张新村住过几年 , 记得新村里有条曹张街 , 街旁有个小菜场;早晨 , 喜欢拎个篮子到菜场里逛逛 , 回家时带上两副大饼油条或两个鸡子大饼 , 丰盈的早餐;骑车上班去 , 已是满满元气 。
也不知哪一天 , 人们把曹张街叫成了“曹张里” 。“里” , 即人们生活栖居的地方也 。无锡人喜欢用“里”来称呼生活着的里弄、街坊和社区 , 如“夹城里”“尤渡里”“盛岸里”“叙康里”……颇有一种归属的寓意;“窝里”、家里、乡愁里 。
走进曹张里 , 老新村改造 , 已是变了模样 。不变的是路旁两排法国梧桐树情深依依 , 守望着这里的烟火气 。
「小南夜读」曹张里的烟火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源:梁溪发布
围墙上那些壁画 , 彩绘着“曹张里”的故事 , 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过去的时光里 。梧桐树下 , 那些开了二三十年的小店店名是那么熟悉 。初冬晨曦里 , 阿娟馄饨店里已经人头济济 。阿娟馄饨从1991年开业到现在已经有30个年头 , 早有不小的名气 。店里营业时间是早晨六点半到晚上六点半 , 从开门就客似云来 , 随时都是满座 。很多人从小时候吃到现在 , 已是中年 。不少年轻人和外地游客则是开着小车、打个飞的赶来“打卡”这碗馄饨 。馄饨 , 在无锡百姓生活里是最寻常不过的小吃;而人们对阿娟馄饨如此心仪 , 也许是为了那用大骨头熬的汤底 , 青睐那永远一两8元10只的鲜肉馅馄饨;欢喜那碗猪油酱油加点白糖的拌馄饨吧 。道地的无锡“咪道” , “咪道”里包蕴着一份寻常生活的惬意 。
无锡人的早晨大都是从一碗早面开启 。提及吃面 , 朋友们都会推荐曹张里的老面馆 。店面全称是“曹张饮食店老面馆” , 店面不大 , 五张餐桌 , 坐得有点拥挤 。早面 , 可是无锡人的心头好 , 锡城的街头、小巷里 , 到处都有的面馆里 , 总是坐满了“面祖宗”(无锡地方对于嗜面人的昵称) , 而且会从面汤、面身、面浇头三方面去考究“道地不道地” 。曹张老面馆就是坚守着“三讲究”:面汤 , 一定是用整鸡、猪骨、鳝鱼骨等文火熬制的高汤;面身 , 一定是多搅揉了几回 , 在面机上多轧了几遍 , 与舌尖接触时明显感觉到一种劲道、亲密;面浇头 , 花色品种也是多了去 , 而且总有一款是“面祖宗”们的欢喜 。只见食客们 , 有的点了一碗白汤面 , 加上一盘雪菜肉丝浇头;有的点了一碗拌面 , 一份三鲜 , 边吃着边赞个不已;有人则来了兴致 , 点上一碗白汤面 , 再加一个“蹄髈圆盅” , 炒上一碟鸡蛋 , 可称标配矣 。“一碗拌面加姜丝”“两碗红汤两圆盅”…… 店门口那店家老孔的吆喝声听上去格外亲切;门口还有不少人在等着翻台;有的等不及 , 干脆就在门口小凳子上 , 就一碗拌面一碗汤 , 几分钟完美;嘴一抹 , 齿颊留香;踩上电瓶车 , 淹没在上班族的车流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