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古籍经典,传承中医本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团队开启“汤液经法图”研究与实践模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金锐
1900年 , 敦煌藏经洞被发现 , 内藏古经万卷 。遗憾的是 , 由于清朝政府的无能 , 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外国强盗掠夺大半 , 存留在国内的不足五分之一 。但幸运的是 , 其中有一卷医书未被国外掠走 , 而是流传在中国民间 , 这本书就是南北朝著名医家陶弘景所著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上世纪70年代 , 民间中医张大昌将其手抄本献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 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 经王雪苔、马继兴、钱超尘等医史文献大家的不懈努力 , 此书得以公开出版 。
在《辅行诀》中记载了一幅图 , 是商朝宰相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配图 , 也即“汤液经法图” 。陶弘景对此图评价甚高 , 称其“为《汤液经法》尽要之妙 , 学者能谙于此 , 医道毕矣” 。著名中医文献专家钱超尘教授也认为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成的 。遗憾的是 , 二十多年来 , 学界对于“汤液经法图”的研究热情并不高 。
深挖古籍经典,传承中医本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团队开启“汤液经法图”研究与实践模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汤液经法图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团队秉承“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发展理念 , 较早就关注到“汤液经法图”的临床价值 , 开展了深度思考 , 梳理源流 , 解读内涵 , 并且以“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脏虚实辨证和五味补泻配伍的方法学 , 解方释药 , 还原中医组方配伍的本质规律 。2020年以来 , 连续发表了学术文章10余篇 , 科普文章10余篇 , 以图解方百余首 , 出版了国内首部深度研习专著《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 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并且与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合作 , 明确了其中的数学规律 , 采用五维空间向量内积的数学模型 , 准确描述了“汤液经法图”的五味化合理论 , 为国内首创 。在中医药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 , 团队又获得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的支持 , 将在临床应用和优化复方配伍的角度 , 继续开展科学研究 。
深挖古籍经典,传承中医本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团队开启“汤液经法图”研究与实践模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深挖古籍经典,传承中医本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团队开启“汤液经法图”研究与实践模式】新书封面
团队负责人金锐告诉采访人员 , “汤液经法图”重视脏腑虚实辨证 , 重视五味补泻配伍 , 并且以此为视角 , 透视中医组方原理 。例如 , 肝木应风 , 足厥阴肝经上行连目系出前额 , 与督脉交会与头顶 , 所以风邪外感所致偏正头痛 , 当属肝木疾病 。经曰:肝德在散 , 以辛补之 , 酸泻之 , 甘缓之 。故川芎茶调散这个方子 , 以辛味药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细辛和防风为主 , 配以甘味药甘草 , 七辛一甘 , 治疗风邪头痛 。而桂枝汤这个方子 , 以辛味药桂枝和生姜为主 , 酸味药芍药为辅 , 再加上甘味药甘草和大枣 , 二辛一酸二甘 , 攻补兼施 , 治疗太阳中风表证 , 调和营卫 。
深挖古籍经典,传承中医本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团队开启“汤液经法图”研究与实践模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解桂枝汤
与此同时 , 团队在研究中还发现 , “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中内含了诸多关于中药药性的新内容 , 与目前中药学教材中所示的药性理论有所不同 。金锐告诉采访人员 , “汤液经法图”包含一种十分新颖的五味配伍化合理论 , 就是五味之间的一种转化关系 , 例如辛酸化甘 , 咸苦化酸 , 甘辛化苦 , 酸咸化辛 , 苦甘化咸 。考虑到伊尹本身是中华厨祖 , 这组转化关系很可能就是真实滋味的客观反映 , 例如糖蒜这种食物 , 如果只用大蒜和醋来制作而不加糖 , 成品后应该也会有甜味 , 辛(大蒜)酸(醋)化甘嘛 。实际上 , 对于复杂组方的分析 , 这样一种理论非常重要 。以麻杏石甘汤为例 , 麻黄味辛散肺 , 石膏味酸补肺 , 苦杏仁和甘草配伍 , 一苦一甘 , 苦甘化咸泻肺 , 正好用于肺实咳喘的治疗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 , 如果麻杏石甘汤里面去掉甘草 , 效果一定打折扣” , 金锐告诉采访人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