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四院 铁四院 新人向您报到

又是一年迎新季
今年7月当“大雨把整个城市翻了个底朝天”的时候,
我们迎来了一批新的伙伴
他们摩拳擦掌,信心满满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我们欢迎他们,并期待着他们的到来
作为见面礼
发一份不同年龄的新人
来四院报到时的最初回忆
愿你我进入第四医院的初心
永不相忘
01
1953年夏天,陈应先等铁四院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从上海乘船抵达汉口。
当时没有跨河大桥。他们租了几条船,自己划到了杨园河,提着行李到当时的办公室小洋楼报到。

接待员通知每人去仓库拿一个托盘和两个凳子,把行李搬到五倍子的车库。一群人汗流浃背,铺床欢呼:终于有窝了!

铁四院的第一间单身宿舍——乌北集车库
当时的杨园,就只有江边这几栋小洋楼,此外一直到东湖、青山、武昌市区全是大片农田。大家每天来往于机车库——小洋楼,上班、下班、睡觉,不免感到些单调。

1955年五一,第四钢铁学院第四团支部在东湖度过了青年节。团下第一人是陈应先。
不久,新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一五”建设,接踵而来的萧甬、鹰厦等任务降临到年轻的四院,激起了大家的热情。年轻的一代人自觉肩负起四院成长的重任,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工作。
当时的困难是现在无法想象的:户外产业扛着行军床,住在祠堂、农舍里,室内产业用床当桌子。计数工具是算盘和对数表。几年后,上海生产了只能加、减、乘、除的手动机械计算机,“丁丁当”不停地响,增添了几分热闹的气氛。

1990年,陈应贤与来访的世界银行官员
靠原始落后的手段,在困难的环境下,新生的四院质量良好地完成了“一五”建设任务,为国家建设出了力,为四院壮大垫下了最初几块砖。
从这一刻起,陈应先开始了他的“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生涯。
02
“你是学建筑的,怎么分到设备?是专业不对口吗?”
多年以后,已经退休的建筑院建筑工程师熊铁婴仍然记得,当年到四院报到时,同学奇怪地这样问她。
后来她意识到设备部有几个专业,就被分配到房建组报到。当时住建部只设置了房屋建筑和暖通专业,没有独立的建筑学专业。
那时的铁四院办公大楼,虽说已有了前后大楼,院落已经形成,但临街的前楼还只是1959年建成的砖红色4层办公楼,甚不起眼,以至于当年来报到的大学生根据主观判断,下了公汽后直接走进了马路对面的武船,因为怎么看都觉得那家的门脸都比这边气派。

铁四院老办公楼建于1959年
那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令人羡慕。实际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批”天之骄子“在铁四院的确赶上了好时光。
以前的同事设计了20年来铁路沿线最多的房子,甚至几平方米的开关房。而熊他们这批大学生,进医院赶上了大量的铁路建设项目。短短几年时间,她参与了徐连接线、三茂线、南昆线等一批中小型站房的设计,以及铁四院中小学、会所的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了一系列大中型站房施工图设计和土建施工。

1986年设备部房间供暖的组合
熊铁婴回忆,当时的年轻人们比学习比技术,比谁的设计错误少、图纸漂亮,能被选上参与重大项目被视为一种莫大荣誉。
当时办公楼没有电梯,也没有空调节,电脑也不普及。大家还在用画板、丁字尺、铅笔画画。武汉夏天热,冬天又冷又湿,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了一批批图纸,送到各个施工现场...
03
1984年,距离奥威尔1984年出版已经过去了35年。这一年,《南方周末》在广州创立,柳传志创立联想,女排姑娘在洛杉矶获得奥运会女排冠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