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街 潮州牌坊街 细数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来源:新华社
十月十二日
潮州牌坊街一步一景刷爆大家的朋友圈
与这座古城共存的这条古街有什么魅力
有哪些历史典故值得铭记?
后续细节
潮州古城太平路北端与上水门交界处,往来的游客和本地居民打量着太平桥遗址,隔着透明玻璃,这座宋代的古桥在国庆假期前终于重见天光。宋元时期潮州府志《三阳志》记载,“自太平桥直抵三阳门,桥之四维,旧有四塔,外疏两渠,中为官街。”太平桥南北朝向,北面靠着州治即当时的潮州府衙,南面则是作为古城中轴线的“官街”。官街,即后来的大街,现在的太平路,更通俗的名字是牌坊街。

【牌坊街 潮州牌坊街 细数一座城的“前世今生”】潮州牌坊街定期举行的文化游行为古城之夜增添了活力。郑建社
旅游的东风为许多古老的街区带来了涌动的人群。在古城里,每一条街、每一座城自有其故事与密码。作为潮州府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轴线,当我们谈起牌坊街时,我们在谈什么?
牌坊街的牌楼
在取名这件事情上,民众永远能够捕捉到最显着的特征——23座牌坊次第展开,“牌坊街”这个称呼如此顺理成章。
“有很多广场可以知道风化的美,有很多小巷可以知道民居的密度。广场和小巷都比较贵,很多小巷没有很多广场值钱。”潮州有牌坊街,也是牌坊城。潮州市文史专家陈根据潮州市地方志撰写了《潮州牌坊街》。书中记载,潮州府过去有570座古牌坊,在3.3公里长的府城内有103座牌坊,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9座牌坊。过去太平路上有43座牌坊,只有1.6公里长,平均每35米就有一座牌坊矗立。
建牌坊不是潮州独有的风气,牌坊作为纪念性建筑而存在的时间约从明清开始,此前,坊门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要的功能性构筑物。“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王城规则制度始于西周,但其以政治中心为轴心、其他建筑设施对称分布的中轴线布局思想延续至封建王朝的尾声,经纬交错形成方格网,坊门是分割也是关卡。唐代以后,坊市制度被打破。宋代以后,生产力发展,大规模建造石坊成为可能,坊门演变为具备旌表功能的牌坊。

根据乾隆时期潮州古城地形图绘制的手绘地图。

晚清潮州古城图。画中有一系列拱门。
三世尚书、状元坊、理学儒宗、吴楚重镇……从牌坊街上牌坊的坊名就可见牌坊所旌表的人物,四朝大老林熙春及其父亲与祖父、“穷不夺志”的状元林大钦、岭海士大夫仪表唐伯元、任职吴楚军务的林炳星……忠臣孝子、登科文人,一座座牌坊背后是崇文重教的古代潮州。史书记载,宋代潮州府属县有172人登进士榜广东共528人,明代进士及第则有160人、举人达162人,是广东乃至全国第进士较多的州府之一。“老一代的潮州读书人,都会去抱状元坊的两条大柱,长辈会带着家里的小孩到牌坊街告诉他们要好好读书。”陈贤武说。
建筑上,牌坊分为空,强调空的顺序,民居建筑不得高于牌坊,营造出庄严宏伟的氛围。在传播领域,牌坊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媒介,容易长期保存但不易长期运输,有利于规范的传承和王朝的持久稳定。无论是空房上的牌楼,还是具有媒介属性的牌楼,其作为礼仪和儒家思想象征的意义都难以抹去。
太平路的牌坊分布之密集,在全国范围内都为罕见。在唐代都还是官员流放之所的潮州远在岭南,中原遗民南渡后迁移至此。对于传统礼制的尊崇在这里却更加严格,牌坊次第重叠,与遥远的政治中心有力地呼应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