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街 潮州牌坊街 细数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二 )


牌楼外的“牌坊街”
许多时候人们谈起牌坊街,并非仅仅指那条不足2公里的大街,更包含了整个古城区。
让我们暂时离开牌坊林立的太平路,去牌坊外的古城看看。
向右拐进卫星一路,58岁的李炳炎健步如飞,指着路尽头的堤坝,“这里以前有斜坡,是货运码头,货物就是从这里运输。”李炳炎是潮州府城人,在打银街长大,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潮州窑,认为“要研究潮州的陶瓷就一定要研究潮州的文化”。
潮州古城东临汉江,发源于武夷山,汇合梅江、汀江,下游分为北溪河、东溪河、西溪河,流域广阔,连接闽粤。明清时期,潮州依托汉江水运的地理优势,形成了以涪城为中心的商贸地位,成为汉江流域的经济中心。
如果说潮州古城以太平路为中轴线布局的思想,体现了对于传统秩序的尊重,那么东平路的商业则是潮人重商务实的体现。东平路原为东堤,属堤外江岸,淤泥堆积后改筑为砖石堤,城墙外移,东堤成为东街。《古城概览》中描述历史上的东平路“多酒楼茶室、旅舍戏院、赌场妓馆,官吏宴会,商贾迎宾,多聚于此”。

潮州古城充满了新的魅力。林
潮客共饮一江水,潮州古城的上水门、竹木门、东门、下水门等韩江码头一带,曾是潮客商品的集散地,有不少来自韩江上游地区的客家人,在潮州城经营纸业、瓷业、银庄、批局……民国时期,潮州的工商得到极大发展,蔗糖、陶瓷、绣品远销南洋,商贸发达。至1934年,府城初具规模的座商已有146个行业、2418家,其中太平路座商有372家。
潮州从来不缺少商业传奇。19世纪初,吴学勋靠在开元街张元昌染坊门口卖扇子起家。1919年,吴开了一家卖日用百货的商店。之后扩大为楼上批发,楼下零售的大型“五香集百货”。全店面积679.25平方米,在上海、广州设店批发。
时过境迁,如今的牌坊街上已经见不到占载阳巷到柳衙巷一个街区的吴祥记百货。即便是老一辈的潮州人,提起牌坊街的百货说得更多的是曾经的国营百货大楼。
潮商老文化馆的窗户上挂着一个铃铛。1958年,潮州百货正式投入使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古城四郊的消费者一大早就在门口排队。早上8点,门铃响了,十多个门一起被打开,顾客蜂拥到柜台。李丙燕是潮商旧式文化中心的馆长。他成了百货公司售货员的副总经理,赚到了第一桶金。当统购统销成为历史后,他开始回望国有百货时代之前的牌坊街,策划“真诚与信任——现代潮州老字号”展览。
展览的结语李炳炎写了一个礼拜:每天一早,太平路沿街的商铺陆续开店,准备着迎接四方来客。大街就逐渐热闹起来,这种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会一直持续到深夜,而这种浓郁的商业气息,也已经延续了数百年。
活的历史名城
牌坊街是近年开始的称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平路被称为“大街”。在近代的半个世纪里,大街上没有牌坊。
潮州人蔡澜在《涪城》一文中写道:“我的家乡涪城,以前相当于京都,到处都是历史遗迹。看过照片,一条街上有几十座牌坊。从望远镜的角度来看,重叠和重叠是美丽的。”
从宋代潮州古城图可以看出,自宋代起,太平路北端就与州治相连,直到民国时期洪兆麟建百花台。潮州历史风起云涌之时,其暴风眼必经过这条从南到北的太平路。“80后”的丁铨从2009年开始收集潮州老照片,出版了《旧影潮州》一书。


潮州古城牌坊街。个人资料图片
2004年4月,潮州市委、市政府开始动工修复潮州牌坊街,登出“寻宝”启示,不断有热心群众向文管部门提供遗存构件的线索。当时拆坊主事人请清末秀才刘逸少,将牌坊坊主的生平、功勋和官职详细抄成录《潮安县城关镇亭坊简略史》,为多年后的重修提供宝贵资料。2009年10月1日,牌坊街竣工正式对外开放,共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此外,昌黎路上还有一座“昌黎旧治”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