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同 纪录片《大同》:从宏大的政策叙述中进入人物的细微心理描述

纪录片大同 纪录片《大同》:从宏大的政策叙述中进入人物的细微心理描述


文章图片
人物纪录片《大同》记录了耿彦波担任市长时的政态与民生。在叙事策略上,一条主线与多重支线相交织的结构使影片具有了典型的民主化叙事。在叙事过程中冷静旁观与主观介入相辅相成,从而能在宏大的政策叙述中进入人物的细微心理。此文,试图从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体分析的角度,看《大同》的叙事策略。

纪录片大同 纪录片《大同》:从宏大的政策叙述中进入人物的细微心理描述


文章图片
从事件进程中开始叙事,借各种矛盾和争端达到叙事高潮,再以事件的悬而未决做结尾,周浩在处理《大同》这部人物纪录片时,将永远无法完成的叙事状态贯穿始终。整部影片,耿彦波作为整个叙事的中轴线,而许多异见者和富有众生相的公民群体写照,则是这条中轴线上开出的许多枝节。也正因为此,影片的名称以一座城市——大同——命名,而非以"耿彦波"为名。在结构纪录片的叙事时,导演使得不同的声音在场而自由发声,这是一种典型的民主化叙事。纪录片在一段时空内,利用各种正反命题与林立的异见共同塑造市长耿彦波及其背后的官僚体制。

纪录片大同 纪录片《大同》:从宏大的政策叙述中进入人物的细微心理描述


文章图片
以下,本文将就其共时空叙事框架、历史叙事的正反命题、摄影机/摄影师作为旁观主体介入叙事来进行分层次的论述。
从分类上看,整个纪录片的叙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1、耿彦波、耿彦波的妻子及耿彦波的政治团体;2、拆迁户;3、支持的市民和反对的市民;4、创作者与拍摄对象的交谈。
这四组内容之间相互交叉叙事,形成一个共时空的叙事结构。基本上该片的所有叙事组合段都可以划分至这四个范畴之中,而这四个叙事对象所处在的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叠合,便产生了矛盾,产生了事件。

纪录片大同 纪录片《大同》:从宏大的政策叙述中进入人物的细微心理描述


文章图片
从影片的一开始,便是看似挥斥方遒的耿彦波市长,在施展其实干的政治才能,展现一个大刀阔斧做改革的政治家形象;而第一个与之相呼应的则是在公共场所面对摄影师镜头的公民的夸赞,说耿彦波大手一挥,城墙便建起来了。开头的镜头也是,政治家耿彦波向城市空间的介入——跑向正在施工的场地。
这一段落过后,影片用一组字幕便引出异见者。这些异见者大多是"拆迁户"。由此引出核心的事件——拆迁。这也是其民主叙事的第一重,即对政策的反馈的叙事。

纪录片大同 纪录片《大同》:从宏大的政策叙述中进入人物的细微心理描述


文章图片
事件一出,便有了十分鲜明的人物区分:事件的直接关联者和间接关联者。在整部纪录片的叙事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便是,摄影机几乎没有表现任何局外人,旁观者只有"摄影师"本身。关于摄影师参与结构叙事,这一点我们放在第三小节阐述。

纪录片大同 纪录片《大同》:从宏大的政策叙述中进入人物的细微心理描述


文章图片
直接涉及事件者是耿彦波与拆迁户,间接关联/涉事的人则是普通市民。正是这种人物与事件的距离的差异,才导致了具体的意见和对事件的相应反馈的不同。在拆迁户和普通市民里又存在着另一层细分:支持者与反对者。而支持者与反对者也在不同的状况下,存在着身份的交叠、重合与相互挪移。例如那些对拆迁补偿从不满足到满足的拆迁户,则是从政策的反对者变成了拥护者。耿彦波的政治团体中也存在着各种区分,其中有政见相同者、异见者这些与其同属领导团体的人;还有下属的具体执行时所表现的操作优秀者与怠惰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