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见闻(四)

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见闻(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周栋在比赛现场 。
新甘肃·甘肃日报采访人员 蔡文正
12月20日晚 , 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博士后周栋团队的基于4D打印和形状记忆聚合物研发新型血管腔内移植物项目获得大赛铜奖 。
从众多科研项目中脱颖而出 , 凭借的是什么?在采访人员的询问下 , 周栋回忆起参赛的高光时刻 。
12月19日 , 周栋站在赛场里的时候 , 向大家介绍一项医学难题如何被攻克 。
做过搭桥手术的人都知道 , 血管支架是一把双刃剑 , 支架代替开刀进入微创治疗虽然已经历4代的发展 , 但目前仍然存在种种弊端 。如长期通畅率低 , 支撑力度不强 , 异物长期存留 , 血管损伤等 。同时 , 静脉滤器作为血栓的拦截者 , 虽然挽救了众多的生命 , 但为此也付出了惨痛代价 。如滤器的移位 , 断裂 , 穿孔 , 二次手术取出带给患者的经济负担 , 医生的射线损害等 。
“这些‘痛点’是因为现在术中材料选择受限、结构设计欠佳、制备工艺落后 。”赛场上 , 周栋冷静分析了手术难题产生的原因 。
如何解决?在专家评审和听众期许的眼神中 , 周栋提出了他所带领团队研究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 即基于4D打印和形状记忆聚合物设计研发新型血管腔内移植物 。通过他的讲述 , 大家了解到4D打印可以控制在身体内展开的血管支架和可转换、可降解的下腔静脉滤器 。
“我们研发的移植物突破以往传统的制造工艺 , 产品更加精密 , 同时可控转化和可降解 。搭载的药物缓慢释放 , 突破了传统的药物涂层载药模式 , 利用材料特有的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载药 。”周栋为评审专家一一介绍项目的创新点与技术突破方向 , “移植物在进入人体之前是一个极其细小的压缩状态 , 可以几乎无损伤地进入血管 , 然后在体温的刺激下发挥形状记忆功能 , 自动变形为支架结构 。同时 , 移植物最终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 打破了异物长期存留的瓶颈 , 避免了二次手术 。”随着周栋的深入讲述 , 这种突破性的科技研发项目引起在场的专家评审浓厚兴趣 。
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见闻(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周栋在比赛现场 。
“我们已经成功打印新型的支架和滤器 。移植物在理化性能及形状记忆效应评价方面表现优异 。同时在细胞相容性 , 血液相容性 , 组织相容性的评价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 。药物缓释和降解性能也达到了预期的设计 。”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 , 周栋和他的团队的项目取得了超预期的效果 。
一边说 , 周栋一边拿起打印好的支架样品 , 把它放在37度的温水中 , 支架开始发挥形状记忆效能 , 由细小的压缩状态变形为支架结构 。
之后 , 周栋又拿出打印出的滤器样品 , 相似的一幕再次出现 , 滤器在温度的刺激下 , 也发挥了形状记忆功能 , 自主弹开 , 而且有效拦截了用猪血块模拟的血栓 。神奇的一幕引起了大家的惊叹 。
国家所需、专业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 。这16个字是周栋一直谨记于心的研究理念 。近年来 , 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 而外周血管支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初期 , 外资品牌占据了绝对主导优势 , 布局该赛道的国内企业很少 , 新一代可降解支架已经成为了行业发展的确定性趋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