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关于差异的简单分析

1.我想说,这部纪录片的策划、拍摄、播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1.1说明优雅可爱骄傲的英国人对中国教育很感兴趣。第一集开头就说“英国青少年在国际竞争中继续落后”,于是他们的目光就落在了那些在国际竞争中领先的中国学生身上——这些学生和英国学生接受的中国教育不同。
1.2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学教育和中英文化比较的问题。不管什么原因,早期的广告做的很到位,民族优越感爆棚,他们想跟上微博朋友圈刷屏的节奏。他们花了一段时间刷了王思聪、宁泽涛、中国最美的被拐女教师,坐下来看这部纪录片。更多的人开始想知道这一切,更多的人会参与讨论,而不是我前几年提到中外教育比较时听到的简单粗暴的二分法:
“国外教育好。”还有“外国人傻,天天玩,还是中国教育扎实。”
2.毕竟这是纪录片,不是严谨的实验,不能指望它有可靠的变量控制和控制设置。你要明白,一定要有剪辑操作,有剧情需要,有夸张,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只看到五个老师空掉到一个英国中学,生硬地抄袭和呈现英国人认为的“中国传统课堂”。而且还要等第二第三集吧?
就第一集而言,你会看到很多不合理的情节,比如:
2.1纪律观念,从小学开始多年没有训练,必须马上开始遵守纪律——偏偏这还是一群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碰巧知道这只有一个月。
2.2如果这就是导演所需要的“中国传统教育”,对不起,我们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家长合作”。家长会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安排家务,让孩子只需要学习;父母会回家开导或者表扬或者偶尔侮辱;父母会督促孩子做作业,布置额外的作业。——没错,这些其实都是在提到中国传统教育时,人们脑海中会出现的一些刻板印象。
2.3如果这是你需要的“中国传统教育”,我们还有一个配套选项,“学校领导的态度和整体氛围”。从这五位老师带来的语文教育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BBC的功课做得很好,但这样的语文教育背后,是一种长期的文化、习惯以及整个中国社会对“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的认知。这样重要又看不见的东西是拿不走的,因为它们不喜欢飞行。
3.所以,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电影,再来讨论带给我们的思考。
3.1关于制度——从非政治角度。
3.1.1关于福利制度。影片中的一位中国老师认为,这些孩子对待学习的懒惰行为与英国慷慨的福利有关——他们并不渴望学习,因为没有生活的压力,也没有竞争。然而,大多数中国孩子不得不努力学习,因为他们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和众多的竞争。
其实我不同意她的观点。她说的可能更多的是成年人或者社会观念。记不清小时候读书是因为生活的压力,也是因为长大后想和别人竞争。当时我觉得读书不是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情,所以想做好。不,学习知识很有趣。我想了解一下。不是成绩不好,回家也没有好的生活,所以想好好考试好好学习。
3.1.2关于选拔人才的制度。中国科举制度历史悠久,高考制度的后起之秀,造就了一些“穷光蛋出贵子”,“独木桥一生”。高三的时候,我曾经幻想过如果没考上大学我会做什么,我很难过。那一刻我绝望的对自己说“我在逗你”,然后我鼓足勇气重开“三年模拟五年高考”。那么我们回头看看英国,电影里提到英国教育有很多套教学大纲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会被分到不同的班级去教。然而,在我们的省份,只有一个教学大纲来回答同一套问题。我还记得我高中的时候,老师带着愧疚坚定的表情告诉我们:“不是我们想让你们受苦,而是现在的高考制度就是这样。你必须在一所好大学取得高分,才能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没有达到大学水平的英国学生怎么办?嗯,人有职业教育,比较成熟,更能被社会和家长接受。嗯,其实中国已经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了——我怎么知道?因为工作多年,看到职业教育开始不收学费,看到越来越多高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看到学生乐于学着找工作然后挣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