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嶂 汕尾这个濒临空心的村落 现在变成这样了.....


春天,廖戴上防刺帽,拉着一车蜜蜂上山采花采蜜。“离开镇上的水电站后,我集中精力搞养蜂,年收入四五万,翻了一番,还有钱翻修漏水的房子。”

廖邵婷所在的官田掌山脚下,梅枝落绿,蜜蜂在花丛中嗡嗡飞。四面环山,流淌的罗东河穿山而过,众多具有农家特色的民宿散落在山间。冬末春初,这座“外梅园”吸引着游客来到海拔300多米的汕尾市陆河县东南部。

罗东村四面环山。
这里是省定贫困村水唇镇螺洞村。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乡村赏花踏青的好去处,4年前还是濒临空心化的破败村落,如今却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所有贫困户在2017年底脱贫。让我们一起走进螺洞村,探寻其蝶变背后的发展密码。
//
村民入股共建“世外梅园”
//
螺洞河畔,鸟语花香;梅园林中,果木葱茏。眼前的情景,与利健文4年前进村时大相径庭。
“刚来的时候很担心罗东会变成空心村,发展不起来。我只能把整个村子搬到不同的地方。”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建文还历历在目地记得,以前罗东河没有水,芦苇和垃圾从河边堆放在岸边。村子里有500栋危险的旧土坯瓦房和数百栋旧牛舍猪舍。“村里户籍人口1804人,留守人口只有500人。”

罗东村民刚从树上掉下来的青梅。
更大的困境在于发展难以为继。村里缺乏连片耕地,散落半山的梯田也逐渐荒废。“这里的土很‘瘦’,砂含量高,种水稻不够吃,留守的村民靠肩挑背扛,走十几里山路贱卖青梅为生。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每年3500多元。”利健文说。
镇政府组织村民代表到浙江等地考察学习,让罗东村看到了一条新的道路——生态旅游。2015年12月,当地政府和村两委召集乡村贤达商议成立广东罗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兼任公司董事长的村支部书记彭子顺,原来在深圳龙岗做生意,2016年响应号召回乡发展。“几个乡贤凑了300万元,以为捐钱就完了,没想到要组建一个公司。没有人愿意牵头,我就硬着头皮上了。”
“我们必须让这个村子重新受到欢迎。”留在村里后,和彭一见如故。
利健文说,螺洞村所在的水唇等周边三个镇,是中国最大的青梅连片产区,村里好山好水好空气,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

村民们正在采摘青梅。
如何把分散的资源集聚起来?驻村工作队提出“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创新思路。
“我们办完了村委会,开了村会、座谈会,反复宣讲。如果意见不一致,我们会挨个上门做沟通解释工作。”彭回忆说。
最后,螺洞公司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土地打造梅园景区。农地被征用的村民,以每平方米130元入股,村民们也可以1万元/股的方式,现金入股。梅园景区交给公司统一打理,村民每年可以获得每股800元的分红。
就这样,罗东第六自然村20多亩荒地率先量化转股,成立土地合作社,打造了枯水角梅园核心景区。2018年对外开放,仅门票收入一年就超过15万元。截至2019年底,罗东村已成功流转土地60亩。
//
养蜂人从“要我养”到“我要养”
//
"这箱蜜蜂缺少蜂蜜,所以喂些蜂蜜."一大早起床后,廖开着摩托车来到了半山区,穿梭在30多个蜂箱之间。
“除了在家,就是在蜂场。不仅看蜂群是否缺糖缺粉,还要寻找更好的蜜源。”廖少挺时时记着养蜂老师教的“蜂随花走,人随蜂行”。

廖在驻村队员的帮助下学会了养蜂。
在螺洞村,晚上上课,白天实习,养蜂成了不少村民的必修课。扶贫工作队在山上建了标准养殖示范场,供接受培训的村民“练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