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 当阅读不再“孤读” 今天我们如何读书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的设立旨在鼓励人们发现读书的乐趣。今天,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书店纷纷入驻网上商城、开设抖音直播……“拥抱”在线新经济,对于广大的读者来说,在家就可以下单购买图书并由快递人员送货上门,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无疑成为了一个更需要关注的话题。【如何读书 当阅读不再“孤读” 今天我们如何读书】
互联网让阅读不再是“孤独的阅读”
世界读书日前夕,移动社交平台陌陌对近万名网友进行抽样调查,发布了《2020网民阅读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显示,在疫情期间,31.6%网民的读书量超过了2019年的总和。从地域分布来看,无论是过去一年还是疫情期间,上海人的读书量最多,位居全国之首。在读书花费大于等于500元的网民比例中,上海和北京以14.2%的比例并列第一,领先于其它地区。
“疫情来得很突然。我们不仅要面对肆虐的病毒,还要面对不安甚至恐惧的自己和瞬息万变的世界。这时,每个人都更加意识到阅读的价值和力量。”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祥说:“互联网突破了疫情的藩篱,为我们的世界构建了一个巨大的社交网络,为阅读选择和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因此,我们不仅要忽视在线社交功能,更要利用好它,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阅读提供出版者的能量。短短两个月,我们看到各种阅读推广、传播、营销活动在网上展开,手段空前,风格多样,与读者互动热烈。疫情给了出版业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加快主动转型,坚决迈出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步伐;未来,只有把线上线下产业连接起来,才能释放更大的出版力量。”
与过去的阅读相比,今天人们获得书籍信息的渠道无疑更加广泛,特别是各种社交平台为读者搭建了桥梁,人们得以克服时间局限、跨越地理障碍,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与来自不同时空维度上的其他读者开展社会层面意义上的人际互动,包括点赞、分享和评论等操作,甚至一些名人阅读的分享在无意之间可以大大增加一本书的曝光率。
近两年,孙俪在微博上推荐了中国福利出版社的一系列图书,立刻引起了众多书迷的追捧,相关图书更是冲到了童书销量榜的前列。在这场疫情中,一些媒体的新媒体平台推出了“名人推荐书”,邀请作家梁、医生等人分享他们关于疫情时期的书籍。读经典,分享经验。在这个特殊的阅读日,让我们重新认识阅读的意义。
在观点碰撞中丰富阅读体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分享和互动来展示自己读过的书,一些行业观察人士甚至认为这种阅读形式是“阅读的未来”。然而,上海交通大学传媒与传播学院数字传播与信息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吴立发现,在阅读中如何互动和分享是非常特殊的。
“我们从2014年开始连续对于不同群体进行了调查,包括微信阅读、图书类社会化阅读App等方面。从得到的调查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几乎不查看他人在电子书中添加的注释和书友圈中的留言,更不用说借此开展深入的互动交流了。”李武说,“多数受访者提出只有重度阅读者才会对书友圈感兴趣,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与他人的社交互动只是‘副产品’而非目的本身,这就与目前大多图书类社交化阅读App书友圈倡导的‘以书找人,以书会友’理念不太契合。原先打算做成基于书的社交,事实上却成了书评书摘区。”
在吴立看来,网络增强了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社会互动。“当读者本身以社交为目标时,就需要通过桥梁去接触更多的用户,以满足更高的互动需求;当读者想要获取信息时,社会阅读提供的桥梁是一条可行但并非不可替代的路径。当读者想要阅读结构更完整、内容相对封闭的书籍时,他们的目标不是社交。相反,他们更想要的是筑起高墙,摆脱外界的干扰,从而追求高度的个性化和沉浸感。阅读享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