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 当阅读不再“孤读” 今天我们如何读书( 二 )


李武认为,对社交化阅读的“选址”格外重要。如果将此搭建在错误的地方,那么互动和分享功能不仅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阅读,而且会严重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同时,需要将更多的选择权交给读者,让他们有更多的操作空间,比如自主决定是否开启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开启阅读的社交功能。而在社交功能的开发中,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提供社交媒介的标准三件套——点赞、分享和评论,而应该深入思考如何结合阅读本身的特点将人人互动与人文互动进行无缝链接。
中国福利院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儿童阅读研究与指导专家赵小花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她看来,阅读最初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行为,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深度互动,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好不要受到外界干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深度对话和个性化情感体验完成后,更多人可以进行互动和分享。此时,经过独立思考,建立了独特的观点,社交互动和分享可以帮助我们在意见碰撞中拓展和补充原有的认知,丰富阅读体验。”
“从阅读中获取的能力和智慧是阅读者最终追求的目标。不管什么平台,不管什么带货,读者不要迷惑双眼,首先问问自己最近一个月自己踏踏实实读了几本书,写下了几篇读书笔记。” 赵小华认为,“所有外部的喧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眼花缭乱的图书中找到好书,捧起一本书来安静读下去。”
从买书到为知识付费
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新媒体部主任陈季冰看来,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于所有内容产业来说都是一次版图的重构,“对于我们出版单位来说,有内容、有作者、有版权,社交媒体不仅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更有其他重要的功能。”
“我们也在尝试制作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新经济形态,不仅是靠我们自己,还在重要节点与线上名人大咖合作。未来,我们不仅要卖‘书’,还要卖里面的‘内容’。像我们的许多阅读俱乐部一样,许多作者被邀请参加活动。我们不在读书俱乐部卖书,而是通过读书俱乐部这个载体来卖‘内容’。”
陈季冰认为,社交媒体的兴起给出版社挖掘自身内容,然后通过再加工、再开发来实现内容直接销售,而不只是卖书的机会。“现在的社交媒体发展瞬息万变,上周的主战场是微博,前天就变成了微信公众号,昨天又是抖音短视频,今天又变成了各个平台的直播带货……这是一个变局的时代,凡是在线新经济模式,只要不是成本大到我们难以承受的,我们都应该尝试。”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被资本吸引,喜马拉雅、知乎等“玩家”纷纷进入游戏,抢夺知识付费的蓝海市场。在过去的三年里,知识付费的市场仍然相当可观。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知识支付行业研究及商业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知识支付用户规模达2.92亿,预计2019年知识支付用户规模将达3.87亿。
目前,有很多出版社和从事图书出版的公司在尝试知识付费业务。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经常可以在网上遇到的书籍精简解读、经典名着讲解、书籍内容课程化等就是最典型的只是付费。哲学、诗歌、古典音乐……这些由传统出版机构精心打造的付费内容,正越来越多地被年轻人所接受。对于图书的作者来说,也可以借助于知识付费方式,根据自己的构想开展付费讲座,每次讲座都可能得到受众的现场反馈,继而直接反映到作者的书稿,使后期成书在内容质量上因此可获提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