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混搭有声 齐福刚:爱上书店 一个难以释怀的情结


书店,古时候叫做书肆。“书肆”一词,最早始于汉代。此外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等称谓。这种地方既刻书又卖书,这些名号,除统称书肆外,宋代以后统称为书坊。“书店”一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而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把书店叫做书局。
书籍是精神产品,直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一直以来,书籍主要通过书店进行流通和推广。从书籍的本质出发,书店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传播思想、普及文化、联系读者、促进出版。同时,书店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
每当我来到一座城市,可以不去繁华街市,不去人文景观,而总是要看看有什么样的书店。因此,我见过不同城市的不同书店。
曾几何时,淘书、藏书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书籍,连同相机和唱片,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三大爱好。随着经济发展的激增,包括书店在内的许多文化存在在我的城市被淹没和冲走了。我的生活没有清晰的顺序,复杂的内容,门和脸,丰富多彩,这可以让我专程去城里的书店...
顷刻间,辽D少了剧场,没了影院,新华书店也从我们的眼前和生活里消失了。
从那以后,我去过Xi、成都、重庆、武汉、南昌、桂林和深圳的书市...
特别是近十几年,随着我与上海的缘份,结识了上海的"淘书公社",让我的淘书过程变得更加有滋有味。"淘书公社"也成了我《上海的故事》里最具诱惑的情节。
直到去年,“桃树公社”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也只有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我们才能相遇。让书友享受特殊待遇的文化存在,也从中国报业和印刷业崛起的上海福州路戛然而止。在我的视线里,那个只属于上海的不一样的上海,离我越来越远...那些“读者”,那些曾经“见字如面”的人,那些千里迢迢赶来“瞥见他们”的人,像尘埃一样,随风而去。上海,我渴望的地方,也已经大打折扣了!
当然,大上海还有它的书城,还有三联、外文、古旧、艺术等书店,在网购风行的当今,依然执拗地扞卫着读书人的尊严。
告别熟悉的买书方式,让我感觉像是在和相知相爱的老朋友说再见。我的心,空,跌跌撞撞,痛不欲生。随着“桃树公社”的退市和书店的关闭,我的上海情结也变得暗淡和沮丧...
在此之后,我又到过长江两岸,大河上下,西南东北,照例寻找着书和书店的踪迹。我见过苏州的“诚品书店”,去过上海的“三联书店”、哈尔滨的“果戈里书店”……
也许中国一些城市和地方的父母想在背后留下一个“文化”的印记。于是他不惜工本装修装修,混搭婚姻结合,出现了一群不务正业不搞文学,不温不火,不伦不类,最后不知何去何从的家伙。
2016年的圣诞节,一个有着非常诗意名字的书店"半山书局"在与我有缘的另一座城市苏D靓丽登场了!说它登场,是因为它太过梳妆打扮,太过粉墨造作。它的到来,好像在刻意地告诉当今,只有文化江南这个有文化的城市,才配有这样的书店。因为,这里是苏东坡、瞿秋白、刘海粟、徐志摩、陆小曼……呆过的城市。
但是,在我心里,这些华丽的外表,比不上那种如亲如友、血脉相连的痛苦和善良。
于是,在早春的傍晚,我着意打扮一下,像电视剧里的人物,去"半山书局"赴一个脸上写着"文化"的约会……
江苏常州半山书局江苏常州半山书店








哈尔滨果戈里书店






哈尔滨雪岛书店

苏州诚品书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