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味道的乡愁

青未了/味道的乡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味道的乡愁
【青未了/味道的乡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北宋汪洙《神童诗·四喜》说:久旱逢甘雨 , 他乡遇故知 , 洞房花烛夜 , 金榜题名时为人生四大喜 。
“老乡见老乡 , 两眼泪汪汪”就是源于地理、饮食习惯等形成的一种乡愁共鸣的体现 。
人生在世 , 离不开生活 。生活是酸甜苦辣咸 , “五味俱全” 。生活又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方式万千 。但总有一种故乡的味道 , 让人回忆 , 感动 , 拉近距离 , 感到亲切 。
同一地域的生活 , 可谓五味杂陈 。有时像一道菜 , 有咸淡、酸辣、甜苦、清淡、油腻之分 , 但大同小异 , 只不过口轻口重罢了 。
虽然有人喜欢像冰淇淋甜而清爽的生活味道 , 觉得心情舒畅、身心舒缓、轻松自如 。
而有人喜欢像柠檬的生活 , 愿意体味出个中的甜、酸、涩滋味 。
或许还有人喜欢像纯净水淡然无味的生活 , 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样“出污泥而不染 , 濯清莲而妖” 。或如《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那样 , 平淡、儒雅、自在 。
其实对生活的向往和羡慕 , 生活中的甜美与辛酸 , 辛苦和美丽 , 都只是表面现象 。深层次的共性都是一样的 , 乡愁是与生俱来的 。就是事事不总是事随己愿 ,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 总有一些感受让你委屈 , 日常总会有手足无措的尴尬事 。
忘不了故乡红高粱的火红 , 金穗飘香的清爽 。忘不了花香一般芬芳的繁华与爱情 , 更忘不了梦碎后一阵酸楚的忧伤 。在异地他乡 , 嗅出故乡的味道 , 禁不住产生一种人生感慨 , 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 。
我的老家爱国村 , 是个整体搬迁村 , 在老县城正北五公里处 。小时候雨水多 , 村四周除北面外都有河 , 分别是东河、西河 , 南河 。村北多湾 , 毛家湾就是我村与旗台二村的分界线 。
东河像一条玉带从高密东岭蜿蜒缠绕而过 , 哺育着故乡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 浓浓的乡情便不可避免地弥漫于每一个在外游子的心头 , 那是地域的温暖 , 是亲人的温情 , 也是家乡的味道 。在我的心里 , 家乡的味道就是祖母、母亲的味道 。
小时候生活贫穷 , 但祖母心灵手巧 。从春天的榆钱、槐花到冬天的萝卜头、萝卜缨、地瓜高粱面等等 , 甚至做饭时烧老鼠都是我儿时的美味 。
当我跟祖母说 , 我吃饭咬着了自己的舌头时 , 祖母就说我馋肉吃了 , 就和我一起动手抓老鼠 。冬天的老鼠肥胖胖 , 懒洋洋 , 好中抓 。做饭时放进锅灶里烧熟 , 掏出来 , 磕掉灰 , 剥着吃 , 真解馋 。
记忆最深的是烧“骨溜头子”吃 。小孩子饿得快 , 每当我肚子咕咕叫 , 还没到做饭时 , 祖母就很快和一小块白面团 , 搓成火腿样粗短的面棍 , 裹在高粱秸秆里 , 塞到灶火里一会儿就烤熟了 。祖母从灶火里抽出“骨溜头子”的那一瞬间 , 夹杂着香味儿 , 弥漫了整个屋子 。外焦内软 , 香酥可口 , 吃得很是过瘾 。
而祖母的拿手戏是蒸窝窝头 。那时家家户户吃地瓜 , 地瓜吃多了烧心 , 我一听午饭煮的是地瓜就吐酸水 。祖母就用一些不起眼的食材 , 捏出各式的美味 。原汁原味的玉米面窝头、黑黑的地瓜面窝头等 , 甜的、咸的都有 。窝窝头是我儿时的深刻记忆 , 我对窝窝头有着特殊的幸福感情 。
1985年 , 我考上山东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专业 , 终于跳出了龙门 。离家时 , 母亲要擀一次拤饼 , 让我捎到学校 , 让老师和同学尝一尝家乡的味道 。记得我第一次捎拤饼 , 南方的女同学没见过 , 不知道怎么吃 。还是二班的高密老乡 , 到学校门口 , 买来了章丘大葱 , 剥出鲜嫩的葱白 , 用拤饼卷起来 , 做成筒状 , 大口一咬 , 面筋筋 , 脆生生 , 清爽生津 。同班的女同在男同学面前开始还装淑女 , 小口慢慢品尝 , 等拿着拤饼一回到女生宿舍 , 一个个原形毕露 , 狼吞虎咽 。拤饼带着父母浓郁的期盼之情和家乡正直淳朴之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