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名师教学实录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名师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孤独之旅名师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朗读、品味 。建设开放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情感碰撞,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交流,拓展师生生命成长的阅历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孤独和成长
【教学思路】
理解文中孤独的含义
理清怎么走过孤独旅途,迈向成长
品味怎么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重点、难点)
【具体过程】
一、导入:
初一时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在经历了父亲的病逝后,迅速成长,文章最后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成长(板书)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然每个人的付出是不一样的 。英子的成长是用爸爸的死亡换来的,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少年杜小康的成长是由什么换来的呢?(板书:孤独)
二、关于“孤独”:
我们同学平时有过孤独的感觉吗?请说一下曾经感受过的孤独吧 。
关于孤独的话题,我们在上一篇文章《故乡》中有过接触 。小说中的“我”感觉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不相通所带来的,哪怕是置身热闹的人群却也无人可以交流的孤独 。
那么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又是什么造成的呢?请同学在你对课文预习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
(虽然有父亲相伴却也无话可说环境单一、寂静生活单调)
开头第一段就告诉我们现在的杜小康是孤独的:家境一落千丈(最厚实)甚至到了失学的地步 。看过整本小说的同学应该还明白,杜小康在班级里是班长,成绩是秀的,出了什么事都他能起到带头的作用,他自己也非常热爱读书 。现在他失学在家,这种经历同伴都没有,他跟谁去交流?他能不孤独吗?到选文结束,鸭子下蛋了,但他改变孤独的状态了吗?因而这种孤独感笼罩了全篇文章 。所以题目叫:孤独之旅(板书之旅)
三、关于“旅程”
关于孤独的一段行程:这段行程走过了几站路?除去首站和尾站,请同学依据时间或者地点的变化,说说这段旅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前行途中——刚到芦荡——日子过去——风雨洗礼)
四、咀嚼环境:
风雨之后,文中有一句形容杜小康当时感受的话,请找到划出来 。(突然长大了……)
突然发生的背后总有一定的积淀的 。这篇文章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 。在我们选文的后续发展中,作者写着这样一段话:【幻灯显示】
根据我们的课文的细节描写老师稍作修改:环境给予他的那美丽而残酷的孤独 。
下面让我们按照旅程的四个阶段,跟随杜小康一起咀嚼咀嚼,环境给予他的孤独到底是什么滋味 。
1、先要明白文中的环境主要指的是哪些:水、芦荡、鸭、暴风雨
2、来到第一站——前行途中:船行在水上,自然离不开对水的咀嚼 。主要集中于水和鸭的描写 。先朗读第13段 。
(13段:烟气水汽的特点:在空气中飘飘荡荡,无所依靠,风一吹就散 。我们就像看到杜小康的一颗心在那里飘荡,找不到一个落脚点 。前途渺茫,过去又不可及,我的未来在哪里?此外,这里的水的特点还应对应11段的一个词——“茫茫”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如今是杜小康见水,水茫茫,料这水见杜小康也应是茫茫然 。)
带着这样一颗迷茫的心,夜晚降临了 。我们来读一下这时的环境 。(第15段)
(晋桓温 。鸭子尚且都觉得自己是无家的漂游者了,人还怎么受得了啊!)
(板书:不堪)(前行途中,我们从环境描写里咀嚼出杜小康是不堪孤独的,那杜小康咀嚼的这种孤独的不堪,是什么滋味呢?我们找一个表示味道的词来形容吧,想想哪一种味道进入口中是让人的舌头找不到北,根本不能忍受的?——麻)
3、在不堪孤独麻麻的滋味中,有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大芦荡 。一到大芦荡一个环境马上就出来了 。
(第21段:读 。分析“涌”:一个人能涌吗?两个人?形容数量多、气势强大 。中国的文学创作自古就讲究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文字雕琢 。“直涌到天边”:生机勃勃、无边无际,似乎芦苇铺天盖地而来,给人极大的心理压力,“如万重大山围住”让人会有窒息的感觉 。所以杜小康自然而然——害怕了 。)
又是一个夜晚降临了 。朗读24、25段 。咀嚼这时的环境描写 。你读了后,怎么想?我们去那里露营怎么样?(纯净辽远、宁静空旷)景物这么美看来人物心情不错了 。
(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上学期学过的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反衬,足见杜小康害怕程度之深 。这里有一个表现他害怕的动词:“挨” 。小时候害怕喝药吗?因为味道——苦 。害怕孤独的味道啊,怎一个苦字了得 。)
4、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环境有变化吗?找到暴风雨来临前的环境描写 。习惯成自然了,既然无法改变,你再一味害怕有什么用呢?这是杜小康对孤独是(面对) 。面对环境后,环境会产生什么作用呢?如果我们把24.25两段环境描写放入到33、34段之间,我们会读出什么味道来呢?朗读33、24、25、34段 。
(杜小康的孤独并未改变,只是面对孤独的态度变了,于是景和人就不再格格不入,杜小康开始融入这篇景色之中 。于是大芦荡本来的面目就走进了杜小康的心里:纯净辽远,宁静空旷 。人走入了环境里面,心情也就容易被这环境同化,慢慢学会体会环境带来的平和 。)
(但是这毕竟不是他主动去要求的孤独,不然文章这里就可以写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所以这是属于他真正成长的前奏,那就如同未成熟的果子,咀嚼起来这是的孤独定然是涩涩的 。)我们咀嚼这时的环境描写,已经可以看出杜小康的变化了,这种变化好吗?它意味着什么呢?
5、暴风雨终于来了 。这场雨来得巧,来得妙,来的真是刚刚好 。为什么好,为什么妙?(“忘记父亲”“追去”和前文“紧紧挨着父亲”形成对比,并靠自己的力量找回了鸭子 。)
所以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就是因为这场暴风雨为他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在风雨之后,有一处环境的描写,47段,读,咀嚼此时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烘托雨后杜小康的心情就如天空一样蓝,如月亮一样明 。心境变得开朗明亮 。(初悟孤独)这是杜小康咀嚼着孤独的滋味会是(酸、甜)(酸:注意:哭 。放松、委屈等)
可见,大自然虽然营造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屡次把杜小康抛进困难的境地,却也一次次在他面前展现出宁静美好的魅力,使他在孤独中日趋淡泊、沉静,并渐渐除去了潜藏的浮躁,完成了一次蜕变,终于长大了 。
五、他不可能立即领悟,但他确实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提前懂得了很多……
他的成长是大芦荡给的吗?——生活 。大芦荡给予的美丽和残酷就是生活给予的美丽残酷 。生活让杜小康从不堪孤独到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并最终从孤独中收获喜悦,这一步步走来他品味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滋味,他终将懂得生活真实的面目不是家庭庇护下的优越条件,那些杂陈的五味会披着各式外衣在成长的道路上粉墨登场 。而他在大芦荡中咀嚼的孤独就是成长的滋味 。(板书:滋味)
六、向杜小康一样懂得善待成长道路上终会出现的孤独 。
同学们成长道路上也必然会遇到孤独的,说不定它已经来了,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 。谈到孤独总是忧伤的,孤独并不一定是让人悲伤的,有时人就是需要孤独 。罗曼罗兰说:“……”
孤独是有着强大力量的,请让我们善待它 。
孤独之旅名师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 。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
【教学流程】
一、_导入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 。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 。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_、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
_: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 。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 。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 。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 。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
四、走进环境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
【孤独之旅名师教学实录】(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
⑴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
⑵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烘托人物形象 。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
五、教师解题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_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 。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
(2)失去了人文环境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 。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
(3)恐惧自然环境 。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
(4)恐惧未来环境 。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
孤独之旅名师教学实录3
【设计思路】
1.名人效应,激发阅读兴趣 。
利用中学生喜欢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由曹文轩2016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鉴于是自读课,入题宜有趣并且简洁,给足同学们读和思的时间 。
2.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
《孤独之旅》的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学生运用在前一课或前两课的学习方法中获得的阅读小说的经验,自读课文并且梳理出小说情节之后对课文进行缩写,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作品风格、语言特点等,再联系题目,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初步的判断 。
3.品位细节,批注式阅读 。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中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 。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 。自读课文的旁批准确有用、指向关键、导向语言、深度思考、语言简明;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精要指导,延伸阅读 。为了体现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让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 。在分享交流时用心去听,适当鼓励,关注学生的成长,理清思路,打造和谐的、互相倾听的课堂 。
4.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自读、批注中应该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思想情感状况,应该关注到不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阅读层次,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解决个性问题和同学们提出的共性问题,巧妙推进,理解主题 。
5.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的阅读体系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 。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的不同层次推荐一定的与课文有关联的读物,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得到提升 。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了解原作《草房子》及其作者 。
【学习目标】
1.借助小说三要素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缩写故事情节 。。
2.通过批注式阅读精读文章的方法,深层欣赏这篇小说的语言魅力 。
3.能在自读、自思、自批注中悟得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
【教学难点】
品味孤独,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
【教学过程】
一、名人效应,点燃探究热情 。
①聊聊这一本书:《草房子》所获得的荣誉与名人对它的评价 。
②百度一下作者:曹文轩在2016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曹文轩的其它被学生们所熟悉的作品 。
③知道一点背景:请同学说一说杜小康来放鸭的原因 。
二、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
同学们自主快速阅读课文后,联系前面所学的小说的三要素,谈粗略的感受和认识作品的独特之美 。然后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并尝试把3509个字的课文缩写到300字左右 。分享,最后明确在缩写中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哪些因素是可以去掉的 。
三、品位细节,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 。
教会学生自读批注的有关方法:答书之问、赏语评人、生发联想、剖析写法、质疑问难、寻心明旨 。其中课文旁边的提示和问题就指向对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赏析 。在批注中学生对杜小康的心理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
老师巡察,指导,然后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展示,师参与全班交流并对上来展示的同学的批注进行等级评定 。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对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同学们也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孤独之旅”是指杜小康在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
四、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
在学生批注的时候,老师巡察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对于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讨论,并且顺势而为体会孤独也是一种美 。
师也提出一个问题:48自然段原文里有“甜津津”几个字,现在拿掉了,为什么?因为作家说,他想读者肯定能想象那味道,甜津津的什么味道?
明确:既是芦苇根的清甜的味道,又是经受住磨难的洗礼,体会到孤独带来成长的喜悦 。
单元目标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可以结合同学们批注时的“生发联想”思考:读杜小康,思考自我,想想与杜小康相比,自己或缺什么?读了这篇小说,你收获了什么?
五、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
在课的“尾声”,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话,请同学们读起来: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 。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
——蒋勋《孤独六讲》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
——曹文轩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
---曹文轩
然后选同学们选择喜欢的一句话摘抄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 。并且推荐阅读初级阅读书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阅读中级书蒋勋的《孤独六讲》 。
孤独之旅名师教学实录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
二、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
_: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_原题为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 。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
(2)失去了人文环境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 。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
(3)恐惧自然环境 。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
(4)恐惧未来环境 。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
E.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F.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GH.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
G.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
I.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 。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
孤独之旅名师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
1、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
2、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够运用环境描写抒发情感 。
3、培养学生鉴赏、品评文章的能力,能体会文章的精妙描写 。。
4、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学重 难点:
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
2、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主题为“孤独”的图片,并播放《二泉映月》 。
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
今天,我要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你们的同龄人,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里的一个主要人物----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板书:孤独之旅)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有长篇小说《红瓦》、《草房子》等 。<<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展示电影《草房子》里有关杜小康的剧照 。
三、感受文本
(一)ppt
出示: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散文:《前方》
1、请同学们关注文本第一段,看看,杜小康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你从哪个词读出了无奈?(只好,无奈)
2、杜少康为何无奈?(他家曾是油麻地最有钱的人家)
(教师补充《草房子》里,有关杜小康家是如何厚实的具体情况) (教师出示PPT,《草房子》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出发放鸭的情景)
于是杜小康只能无奈地“离家”踏上这段“放鸭之旅”,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板书:离家(放鸭),并画一条带箭头的射线),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段“放鸭之旅”
3、生齐读第一段,体会无奈之情 。
(二)ppt出示:“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曹文轩散文:《前方》(在箭头处,板书,前方)
1、杜小康就这样跟着放父赶着鸭群向前流浪,流浪使他发现,这绝不只是一趟放鸭之旅那么简单,事实上,一路流浪中,有一个被他们称之为“最大的敌人”的东西,一直跟着他们,并离他们越来越近,那就是什么?(孤独)
2、下面,请同学们进入文本,说说2—32段,你从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的,并陈述理由 。(PPT出示要求及提示,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感受)
师,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请大家关注文本第5段,看看,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杜小康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请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心理的词语 。(茫然和恐惧)
(1)无家:“就什么都没有了”、“熟悉的树木……遥远之物”、“陌生的天空……从未见
过的面孔”、“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为了无家的漂游者”(家里本来有母亲、有朋友、有学校、有熟悉的环境)
(2)无声:“没有其他声音……使人感到振奋”、“杜小康想听到声音……不可能”
(3)无知:“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4)无人:“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第一缕炊烟……惟一的炊烟” (5)无尽:“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6)无助:“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感官沉睡了)、“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7)无期:“明年春天”
(8)带着挽救家道的使命去放鸭,而不是去旅游的,这种精神压力让人恐慌 。
(90父亲的精神缺席 。
小结,好的,我们暂告一段落,茫然和恐惧夹杂着孤独,与世隔绝的孤独,近乎绝望的孤独,恐慌弥漫的孤独,生活单调、空虚的孤独……这么多孤独压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他的内心自然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板书:害怕)
3、师:害怕,能解决问题吗?
共同来品读第33段,明确,面对孤独,杜小康表现的不再害怕、恐慌,他接受了这个不可回避的孤独 。(板书:接受)
4、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于是,他慢慢地学着去适应了,“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 。因此,恐慌少了 。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更大的磨难,那是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36—37段,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明确:我看到了一个经历了暴风雨,经历了困难之后,能够承担家庭的重任,面对生活的困难的杜小康 。面对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出来了成人般的勇气和坚强,通过鸭子对主人的依赖,来折射出了杜小康的成长 。(板书:承受)
5、当杜小康在孤独中经历了暴风雨的磨难后,他对孤独的态度又改变了,男生一段,女生一段,齐读44—49段,结合具体的字词句来看,他对孤独的态度,又发生了什么改变?
明确,此刻的杜小康,他的内心是平静地,所以面对孤独,不再恐慌,不再浮躁,不再逃避,于是他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以鸭为伴,静静地沉睡着,在孤独中享受一份宁静之美 。(板书:享受)
师:一路走来,杜小康对待孤独的态度经历了害怕、接受、承受、享受的转变,这些转变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跟着杜小康,来走他的孤独之旅 。
(三)PPT出示:“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
——曹文轩《前方》
1、杜小康的前方一直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这趟孤独之旅有没有壮大发展杜小康?
明确:是的,暴风雨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 。
2、杜小康长大了,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板书:成长之旅)
3、跟着杜小康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呢?(鸭子)
4、鸭子下蛋了,杜小康惊喜的跑过去捡起,大叫:“……”大家觉得这句话,曹文轩写得好不好呢?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惊喜之情的?如改成:“爸,鸭下蛋了!”好不好?
(运用了四个短句,看出了杜小康的惊喜之感 。四个短句的四个感叹号,增强了语气 。
不好 。先见到蛋 。)
5、鸭子下蛋,为什么能让杜小康这么惊喜呢?
(鸭子下蛋了,他便可以去上学了,正是对“鸭子下蛋”的期待支撑着他面对孤独 。除此之外,鸭子下蛋了,也代表着他的这段日子的付出都有了回报了 。)
6、当杜小康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
(孤独 。)
师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 。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
ppt出示:“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 。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7、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
“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 。)
小结:孤独之旅走完了,而小康他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 。(出示PPT展示,在《草房子》中以后有关杜小康的情节)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 。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四、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1、烘托人物的心情 。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3、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 。还能烘托杜小康找鸭的艰难,为下文杜小康的长大成熟作铺垫 。这种环境还能为杜小康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使他变得勇敢、坚强 。
五、体验拓展: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堂上交流)
五、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最后借曹文轩的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
PPT出示:“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
——曹文轩《青铜葵花》
附板书设计:
孤独 离家 前方(放鸭) 害怕— 接受 -- 承受 -- 享受 (成长之旅) 之旅
推荐阅读
- 天鹅的故事名师教学实录
- 吃水不忘挖井人名师教学实录
- 如何开始你的摄影之旅
- 全国知名师范大学的排名
- 宝宝多吃酸性食物易患孤独症
- 山水,别墅,星空,田园之旅,享受醉美度假胜地!
- 成都著名小吃店 成都旅游从老小吃店开始你的美食之旅
- 孤独症和自闭症的区别,孩子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区别有哪些
- 孤独症和自闭症一样吗,自闭症仅仅是自闭和不说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