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是爱唯一的语言

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的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然而,好孩子是管出来、打出来的吗?管出来、打出来的又都是健康的孩子吗?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孩童时代 。那个时代我们年少无知、不谙世事 。有的时候,既天真、幼稚、又胆小;有的时候,却草率、冒失、又鲁莽 。
我们并不了解是非曲直,更不懂得善恶对错 。而父母就是我们的人生领路人 。
我们观摩着父母的一举一动,笨拙地模仿进行着生活的互动 。时而受到表扬夸奖,时而却受到批评责骂,有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是无尽的冷漠……
有时候,大人们会说:这是爱我们的表现 。然而,这份爱,有时候太甜,让我们得意忘形;有时候太苦,让我们不堪承受 。
最让我们招架不住的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才”式的严苛教育,我们无法反驳、更无力反抗,一边听着父母说都是为了我们好,一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
回想一下,我们中有多少人经历过童年棍棒的阴影?就深知那种滋味并不好受 。需要让我们代代传承下去的是爱,而不是伤害 。如果爱孩子,请给予孩子人格的平等和尊重 。
每年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叫拒绝体罚日 、无巴掌日 。最初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于1998年发起 。节日通过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 。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及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 。
我相信父母大都深深爱着子女,然而,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父母把太多的爱与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一旦孩子与自己内心的期待有半点偏差就会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 。
棍棒,要么让孩子变得胆小畏惧,要么让孩子变得凶残暴力 。这都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 。父母给予的爱是真的,而打在身上的痛也是真的 。有时候,打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里,最终两败俱伤 。
这时候,我们需要深刻地反思,除了打骂巴掌,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是沟通、是理解、是接纳 。以平等的人格与孩子架起沟通的桥梁,传达父母内心深处的理解与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给予爱和包容 。
然而,如果过去的岁月里,你不小心伤害了孩子,请对孩子说:“对不起”、“这不是你的错”、“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了”,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说:“我为你感到骄傲”,同时,也表达来自心底的呼唤“我爱你”、“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
【“打”不是爱唯一的语言】让我们把所有的打骂都换成爱的语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