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约车业务为根本的滴滴能否做好自动驾驶力战四方?

滴滴又在自动驾驶上划下了一大块地盘 。
继在北京、上海、美国加州等地获得路测资格之后,滴滴又“斩获”了合肥市颁发的自动驾驶车辆测试牌照,这被认为是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攻城略地的又一次胜利 。而与此同时,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总数已经超过150张,滴滴也算是离目标选手又近了一步 。
但是冷静下来想想,在传统车企、新造车势力、初创公司、科技公司纷纷入局的自动驾驶,滴滴真的能做好?以网约车业务为根本的滴滴又凭什么力战四方?

以网约车业务为根本的滴滴能否做好自动驾驶力战四方?
文章插图
自动驾驶需要什么?
首先来看看自动驾驶的本质,自动驾驶就是全部或部分替代这些本来由人来执行的功能,而自动驾驶想要落地,不仅需要硬件上的投入,还需要软件上的投入,甚至于还涉及到工程领域和一些法律与伦理问题 。
在硬件上,主要是涉及到车辆构造和智能零部件问题,这需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零部件一起努力,自动驾驶的重点还是在技术上,想要自动驾驶落地,技术上可是一点也不马虎 。大致可以分为环境感知、车辆控制技术,超高精地图、(路人及车辆)行为预测、路线规划与控制等等细分领域,需要人工智能、云、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相互配合才可能完成 。
【以网约车业务为根本的滴滴能否做好自动驾驶力战四方?】 国际自动机械工程师学会(SAE)的标准分为L0~L5共六个级别,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我们正处于坐2望3的阶段 。而只有 5 级才可以达到完全自动驾驶级别 。虽然说现在很多车辆已经具备了自动驾驶功能,但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
从2009年自动驾驶雏形出现,至今已过去11年 。完全自动驾驶何时实现到现在仍然没有定论,但是这个赛道上互联网巨头,初创企业,车企巨头却纷至沓来,那么滴滴在这当中有什么胜算呢?
滴滴在自动驾驶的投入和最终的目的
滴滴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投入有目共睹 。
自2016年合并了快的与Uber中国区业务后,滴滴便成立了自动驾驶研究院,在高精地图、感知、行为预测、规划与控制等领域建立细分团队 。随后滴滴将触角伸入美国硅谷,潜心钻研自动驾驶和大数据技术,并开始了人才挖角大战 。
经过四年发展,目前,滴滴在自动驾驶使用的车辆是沃尔沃的XC60车型,成本价在30万元以上 。除车辆成本外,还搭载了近20个传感器,其中包括1个Velodyne 64线激光雷达、2个Velodyne 16线激光雷达、7个摄像头以及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等 。
这些设备的价值甚至超过了汽车本身 。粗略计算,平均每辆车的成本在100万左右 。滴滴目前的商业模式是共享网约车,也并没有真正实现盈利,能够花费如此多的资金投入自动驾驶到底图什么?
在被问到为何要投入自动驾驶时,滴滴CEO程维总说是为了长期效益,但长期效益到底是什么?目前我们能够想象的是,自动驾驶技术能打破原有的双边网络效应,极大地强化滴滴的规模化壁垒,解除人为安全问题和降低司机成本 。
但这个成本远远抵不过自动驾驶的投入 。据媒体报道,现如今滴滴的自动驾驶团队人数超过200人,每年的人力成本支出都在亿元以上,更不要说技术相关投入了 。
如果说,是为了狙击百度,高德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后反向入侵网约车业务,这也未免太遥远了 。要让滴滴为自身的网约车业务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不必要全心押注自动驾驶赛道 。
还有人说,滴滴在驾驶上面的投入是为了其未来能在无人的士业务上占据先机 。笔者认为这是没有依据的,如果技术当真发展到那个阶段,相必道路规划也是很精确的了,很多交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那时候,当道路不再拥挤,技术足够发达,生产力足够高,人类真的还需要网约车吗?
屡屡扑街 滴滴不一定做得好自动驾驶
今年6月,滴滴在上海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也给大众揭下了了自动驾驶的真面目 。
由于下雨,摄像头和雷达被雨水干扰,驾驶员不得不多次接管方向盘,在长距离测试时,滴滴自动驾驶车辆甚至出现了偏离、显示重叠等问题,全程53.6公里的路途中,大小情况不断,可以说是惨遭滑铁卢 。
业内说,滴滴这次运行表现的技术勉强可以达到L3标准,距其L4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这与滴滴一直以来的努力不相符,毕竟自2018年9月以来,滴滴在自动驾驶上一路狂奔,目前已经解锁了多个城市的路测牌照,也深入美国科技腹地钻研技术,但其实说到底滴滴只是一个依靠网约车发家的互联网企业,我们或许对它太寄予厚望 。
从同一赛道上竞争的选手们所取得的若干成果来看,滴滴目前也没有明显优势 。就拿百度来说,早在2013年就已经通过收购长地万方获得了甲级测绘资质,其建立的Apollo生态所用的技术居世界前列,目前已经吸引了北汽、长城、一汽等车企的合作 。
滴滴的优势是在真实数据的把握上,多年网约车的经营使滴滴手握大量用户的出行数据,滴滴自主研发的车载设备“桔视”目前覆盖了平台上50%以上的订单,能够尽可能多的收集真实数据,也就是所谓的“冷启动成本” 。现在诸如AutoX、文远知行、元戎启行等自动驾驶初创公司选择与出行平台合作,也正是这个原因 。
但滴滴能不能做好自动驾驶还不好说,基于自动驾驶的难以实现以及用户对于自动驾驶的不信任,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用户心理培养,而这个教育成本极大,需要整个社会齐心协力,而且也不会很快的辐射到网约车出行上 。
如今,以曹操、T3、享道为代表的传统车企背景的打车平台,还有以地方公共交通集团或出租车公司主导的平台,再加上高德、美团这样的聚合类平台,滴滴的主营网约车业务确实危机四起 。5亿融资之后,滴滴的自动驾驶还能走多远?更何况眼下,滴滴还尚未全面盈利,资本能否继续支持尚未可知 。
再者,就技术层面来讲,人工智能、云、边缘计算和物联网这些技术有哪些是滴滴所擅长的?说到底,自动驾驶这个盘子太大,滴滴真的端不起 。
自动驾驶最可能是谁的天下?
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为54亿美元,2020年预计超过60亿美元,2035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预计超过5400万辆 。
自动驾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机会,例如智能零部件产业 。传统零部件无法支撑未来自动驾驶所需,因此像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传感器都是自动驾驶车辆必备的 。
Gartner预测,要想实现L4级以上自动驾驶,还需要10年以上时间 。而只有到了L4级别,才能真正的上路 。这不单纯是技术因素,更是商业、政策、法律和伦理等多方面的限制 。
那么滴滴为何不顾虑眼前,而非要把眼光看向如此长久的未来呢?业内有人说,考虑到Uber上市的情况,有人以抬高估值作为论点进行解释 。但如果真是这样,滴滴可能是多虑了 。以手机做类比,硬件就类似于手机制造商,做软件的就好比安卓苹果操作系统,而滴滴最多就像运营公司 。
在这个行业中,处于上游的就是车企和技术系统 。对于车企来说,汽车是有巨大技术壁垒的产业,新能源智能汽车技术难度极大,研发投入千亿起步,且需要十几年以上积累 。
旁人无法渗透,这就是百度和滴滴在自动驾驶路上要与车企合作的原因 。早在2015年,百度和宝马达成合作,双方共同研发了一款以BMW3系为基础的无人驾驶车型,此外,滴滴、百度和北汽也有合作 。
而自动驾驶技术也能给车企带来新的利润点 。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之后,车企可以将自动驾驶作为自己的卖点,作为车辆的新的增值点 。
对于技术侧来说,以华为、百度、腾讯和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如果能够形成可落地的系统,那么以后就会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壁垒 。
自动驾驶确实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行业,目前,世界范围内自动驾驶走的最好的要么是车企,如特斯拉 。等要么是互联网巨头如百度,Waymo 。滴滴既没有造车的经验,在技术上也没有形成核心优势 。综合实力太薄弱了些 。
在任何产业,都是上游吃肉,下游喝汤,没有核心壁垒,找不到自己的站位,在自动驾驶上忙前忙后的滴滴,很可能最终是为他人做嫁衣 。
责编AJX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