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为何不传位给儿子孙绍,而是弟弟孙权?孙绍后来又去了哪

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的代表性制度之一,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封建王权的统一性,避免权力分散,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特色 。嫡长子继承制不仅仅是指皇帝更迭,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但凡提到继承家产的问题,基本都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 。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室早已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导致天下群雄并起,进入三国乱世 。在三国乱世中出现了众多地方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一般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而是需要长久的经营,自然也会出现权力交接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袁绍就因为没有早早确立好继承人的问题,三个儿子各自为战打作一团,最后被曹操彻底整合吞并 。
具有江东的孙家势力同样在继承人问题上处理得非常糟糕 。孙权主政后期年老昏聩,在继承人问题上举棋不定,导致朝臣纷纷站队党政,内斗极其严重,要不是因为有长江天堑,还真熬不到最后一个“出局” 。
之所以东吴会经历这样的政权更迭风波,和孙权本人的上位经历或许有一定的关系 。孙权的父亲孙坚本来是汉末名将,他在黄巾之乱中表现出了过人的悍勇 。《吴书》记载他在攻打宛城时,冒着流矢和滚石也要一往无前,奋勇登先 。见主帅如此神勇,他的部下受之鼓舞而士气高涨 。史籍原文是这么写的: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 。
后来孙坚在与刘表作战时阵亡,他的长子孙策继承父业,并袭父爵称侯 。可惜袁术并无识人用人之明,孙策在他麾下受尽了委屈 。公元194年,孙策向袁术请辞,袁术吞并了孙坚原本的实力,仅给孙策一千兵卒并准许他前去江东发展 。
孙策部队军纪严明,在他前往江东时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沿途还不断有人愿意投奔 。素有“小霸王”美誉的孙策作战十分骁勇,沿途作战所向披靡,在两年内拿下了会稽、吴郡,后来又陆续攻克了庐江、豫章等地 。
【孙策为何不传位给儿子孙绍,而是弟弟孙权?孙绍后来又去了哪】公元200年,此时孙策已经一统江东,眼看就要北进中原以图大事,却突然在打猎时被刺客暗杀而死,江东孙氏的领导权就这样交到了弟弟孙权的手里 。很多人都感到了疑惑,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来看,江东势力怎么会轮到孙权当家?孙策为何不传位给儿子孙绍,而是弟弟孙权?孙绍后来又去了哪?
要说孙策不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吗?肯定是想的,但问题是孙策死时才二十五岁,根据古人平均十五岁娶妻生子的情况来看,他的儿子孙绍此时大约才十岁左右 。正史上有关孙绍的记录很少,他的生卒年皆不详,我们只能推测此时的孙绍年龄肯定不大,至少要比孙权小上许多 。
要知道三国是个极其混乱的年代,孙策自己也是有过父亲早亡,所以年幼时期被袁术等势力欺凌的经历,他明白如果江东孙氏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坐镇,那么很容易就像刘表一家那样,刘表刚死,部下就架空了年幼的刘琮直接向曹操投降 。
况且少年时期的孙权是个性度弘朗,仁而多断的人,他从小就展露出了非常出色的胆识与谋略,并很早就参与了江东政治集团的大小方针 。所以刨除私心,但从东吴势力的长久发展来看,孙权无论如何是个比孙绍更好的继承人选择 。
因为传位风波,甚至有阴谋论认为,孙策的死乃是孙权一手安排的 。不过这种说法缺乏史实依据,而历史上的孙策、孙权关系十分亲密,从未因政见不合或权力斗争而产生纠纷,贸然认定是孙权暗杀了孙策显然是无稽之谈 。
至于孙策长子孙绍的后续,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吴侯,后来又改为了上虞侯;等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奉又继承了上虞侯,这件事情在《三国志》中有所记载:“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 。绍卒,子奉嗣 。”虽然孙绍没有在政事上有太多作为,但好歹也当了个闲散贵族,至少是生活富裕无忧的 。
现代人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三国演义》,问题是《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历史小说,虽然在基本遵照史实的基础上讲三国时期的故事描绘的生动激昂,非常难能可贵,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跟正史有一定的出入 。
就像这篇文章中所讲的孙绍的结局,如果不是史书中有所记载,可能孙权身上真要背负不少“残害兄长子嗣”的阴谋论了,因此真正要读三国历史,还是得看《三国志》 。原价205现价仅需168,《三国志》全六套精装版就能带回家,还你一个真正的三国纷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