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军:半导体产业链已实现最彻底的全球化
最近国务院重申国产芯片自给率在2025年达到70%的目标,它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芯片国产化率的概念是中国半导体业的特殊性之一,在全球其它国家与地区似乎并没有类似的提法,而且从芯片国产化的定义,它是用国内的芯片产出与市场需求之比,并非十分完善,因为中国境内许多外资厂商的产出也包含在内 。如西安三星,无锡海力士及大连英特尔等 。据不完善的资料,此部分外资厂商的比例尚不小,如2018年芯片国产化率达33%时,其中外资厂商约占14%,以及2025年时即使达到70%的国产化率,其中外资厂商的比例可能高达25-40% 。
魏少军博士曾说,半导体产业链已实现最彻底的全球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缺乏全球化的支持,单纯依靠国产化还能否实现是个应该思考的问题 。
国产化的现实意义
文章插图
【魏少军:半导体产业链已实现最彻底的全球化】 中国半导体业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美方毫无边际,随心所欲的打圧我们,而且紧盯我们的龙头企业 。因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这个时候中国半导体业倡导国产化有它的现实意义,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1),满足应急需要,生存是第一位
2),只有通过国产化,打破它们的垄断格局,西方才会放松出口控制,全球化时代才能来到
3),通过国产化过程,技术与产品水平的明显提升,提升自身竞争力
国产化的思考
· 全球化指引下的国产化
要充分认识到如半导体业那样,由于产业链长,技术进步快,及投资巨大,如果缺乏全球化的共同协作与支持,单纯依靠国产化是几乎很难全面的取得成功 。尤其是低水平的国产化只能满足应急需要,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
因此从根本上中国半导体业不太可能真正再另搞一套完整的EDA工具,或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体系 。而且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实际上的意义并不大,唯有增加创新元素,如加入“AI”等才有出路 。显然中国半导体业别无选择,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下必须向EDA工具及半导体设备及材料等发起总攻,相信只有当我们开始打破它们的垄断格局,真正具备足够的实力时,西方才肯放松出口管制 。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它们 。
这样的过程听起来有些苦涩与无奈,但是全球化必须要靠自已的努力去争取 。
· 国产替代不是终极目标
在国内IC受限的特殊情况下提倡“国产替代”,或者“去美化”等很有必要,因为任何时候求生存是首位,但不能满足于低水平的替代,因此国产替代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
实际上通过国产替代这个过程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是更为关键 。唯有竞争力提升,打破垄断格局,全球化的趋势才能早日来到 。
· 国产替代要有选择性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基本准则,因此在国产化的问题上要有选择性,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难度,又具代表性的项目,不能什么都要国产化,要分轻重缓急 。要充分利用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逐个击破 。
如EUV光刻机,尽管先进工艺制程很需要,但是技术难度太大,单纯依国产化,从技术方面恐怕周期会很长,因此首先解决193纳米浸液式光刻机可能更为迫切,更有实际意义 。
另外,如存储器及CPU都是关键芯片,但是CPU的垄断性更强,及它与微软操作系统相连,中国可能还是集中力量首先攻克3D NAND及DRAM存储器 。
· 芯片自给率40%,或者70%,数字不太重要
在芯片进口受限的条件下,提高芯片自给率有必要,至少表示不惧怕打压求生存的一种表现 。但是对于芯片自给率的数字高,或者低,不必太在意,更不能沾沾自喜,讲究实效与感受可能是更重要 。
结语
中国半导体业发展有它的特殊性,现阶段受西方打压是个“常态”,但是这种态势一定是起起伏伏,时紧时松,要认识全球化,共同协作共同进步是总的趋势,提倡国产化仅是中国半导体业求生存的表现之一,因为从人力,财力及物力方面实现国产化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
全球化态势不会自然来到,它不是西方的“施恩” 。只有通过自身努力,踏踏实实去做,能打破西方的垄断格局,真正缩小了与它们之间的差距,唯有这样全球化态势才会迅速来到 。
责任编辑:tzh
推荐阅读
- 全国首条第四代半导体生产线落户山西晋城
- 直追高通 中国半导体公司将推新品
- 美国正考虑对半导体制造设备及相关工具出口实行新的限制
- 比亚迪半导体成立新公司 注册资本49亿
- 魏少军:国内半导体产业要健康发展
- 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晶圆产能拉动半导体材料需求增长
- 比亚迪半导体分拆上市被按“暂停键”,市场争议百亿估值
- MDI是什么化工产品?MDI生产工艺简介及产业链梳理
- Q2三星超越英特尔重返居全球半导体最大供应商
- 全球半导体厂商急速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