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


《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

文章插图
文 | 跃幕,作者 | 庞宏波

直面现实 。
在目前的电影市场里,《峰爆》被寄予厚望 。原因在于现在这样一个市场的低谷期,《峰爆》必须引爆市场 。尽管从点映口碑到上映后的观众评分,《峰爆》表现都尚可,但是市场给予《峰爆》的厚望大概率是无法兑现了 。
仅仅上映的第二天,《峰爆》的预测票房几乎减半 。尽管豆瓣评分未开,但可以肯定的是评分不会过于理想 。之所以这样,在于看上去哪都对劲的《峰爆》实际上哪都缺失 。
从电影本体来说,大量实景拍摄力求塑造出一部“中国式救援大片”,但观众如今对于技术的需求远远低于情感需求;从电影人物来说,电影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煽情式“蜕变”来渴望让观众共情,尽管标榜这是“东方式灾难片”,但实际上弑父逝母式的大男主成长历程是非常西方悲剧式的存在 。观众可能不在意,但未必不明白 。而从主题来说,电影有着很重的主旋律任务,所以不管电影多么希望通过“灾难共情”来获得主题上的升华,在实际的方法上依旧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的老套模版 。
这就是为什么《峰爆》不是真感动 。
01 西方悲剧式的“大男主”大男主不讨巧 。
《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

文章插图
对于这样的灾难片来说,人立住了才算是真正立住了 。在《峰爆》上映之前,电影一直标榜自己是“东方灾难大片” 。之所以明确贴上东西方的标签,在于西方灾难大片往往男主是一个“超级英雄”,无所不能 。而主创认为东方灾难大片在于男主是一种“传承”,是有血有肉的人 。
但实际上,电影本质上还是“大男主情节” 。朱一龙所饰演的“小洪”从自己的父亲“老洪”身上传承了优良的基因,最终凭借着“踩过”自己的父亲来完成了任务 。主创可能认为,这个完整的父子情贯穿全片,最终“小洪”历经艰难险阻完成任务,会让观众的情绪得到释放,从而和人物共情 。
但实际上,这并不可能 。首先,“小洪”年幼的时候是目睹了自己母亲的死亡,而死亡的原因在于灾难中父亲的缺位 。最后,“小洪”在悬崖上踏过自己的父亲来完成了“个人成长” 。整个过程显得非常套路,观众似乎一眼就能查到要发生什么 。另外,这其实是西方悲剧最基本的套路模式:弑父模式 。观众或许会因为这样的父子情落泪,但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东方灾难片”的人物模式 。
《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

文章插图
其次,主创认为电影里的洪家父子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心结未开、缺乏沟通和理解、最终又不得不携手同行,然后彻底打开心结的同时必然会出现“悲剧式奉献” 。
但这种所谓的“中国式”又有什么意义呢,发生在观众身边的“真实”并不一定能让观众彻底破防,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升华 。
【《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但这种创作意识上的“误区”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由于观众对于情感共鸣的强需求会让很多电影开始标榜“中国式”的前缀,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 。当缺乏足够的“个性”,“共性”似乎就无法完全奏效 。
02 舍小家为大家的“老套模版”主旋律还是没能松绑 。
《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

文章插图
前两年,之所以主旋律商业大片能够在市场被认可,在于“尺度” 。这个尺度不仅仅是题材的尺度,也有主题的尺度 。让人回归于人,然后寻找一个可以和大众共鸣的“最大横切面”,再配上好莱坞式的商业元素,观众就会对这样的“中国大片”给予支持 。
但是随着这样的主旋律商业大片开始密集型出现,再加上这两年市场的改变和主旋律创作方向的调整,其实如今的主旋律商业大片又被重新“捆绑”起来了 。
电影里最明显的有两处细节,一是老洪跌落悬崖时敬的军礼,二是丁总说的那句“我要和我的兵在一起”,这两处细节实际上非常的不高明 。看似是一种煽情,但本质上会让观众反感甚至逃离 。
其次,从电影整个剧情走向来说,都是在体现“舍小家为大家”这个众所周知的逻辑 。比如十年辛辛苦苦修的桥要炸掉,目的是为了救十六万的县城居民;小洪踩过自己的父亲完成任务,目的也是为了救人 。
“舍小家为大家”是没有错的,对于这类影片来说并不是不可接受 。这种“集体主义”、“荣誉主义”、“家国情怀”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类影片的使命 。对于《峰爆》来说,似乎必须这么来拍 。
《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

文章插图
但是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所有的主旋律商业大片都这么来拍到底行不行?当大时代和小人物碰撞可以让观众接受,一部影片可以卖到30亿,那就连续三年的复制粘贴 。但结果就是观众会因为这种“过饱”而丧失兴趣,市场反馈可能大概率越来越差 。
当《湄公河行动》在当年的国庆的成功逆袭成为黑马,那就连续炮制 。《峰爆》何尝不是一部铁道兵版的《湄公河行动》?只不过所对抗的是大自然、是灾难 。在所有这类型的影片当中,都是舍小家为大家,概念重复性灌输必然让人麻木 。
但是如今的主旋律,早就不是《湄公河行动》时的主旋律,挖掘冷门题材来拍“中国式大片”的时代;也不是《我和我的祖国》时的主旋律,大时代和小人物的历史性碰撞让每一个观众在找寻自己的位置并且最大程度的宽容 。
《峰爆》为什么不是真感动?

文章插图
如今就是一个题材不自由、人物不自由、主题不自由的时代,虽然还会有不同的题材类型出现,但是模版可能成为了通用 。
对于《峰爆》这类电影来说,必然会花费很大的力气放在视听体验上 。因为从《湄公河行动》开始,这类影片能够支撑普通观众的一个支柱在于好莱坞式的视听感受 。这个感受不重要,但是有必要 。
所以《峰爆》也花尽了力气来寻找视听感受上的燃点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实拍,与此同时也有1400多个特效镜头 。但是这种“燃点”为什么观众感受不到呢?因为《峰爆》的“场面”并不独特,这种非稀缺性对于如今的观众来说刺激感也远远不足 。
观众并不会发出“国产大片还可以这样?”的惊呼,没有这种惊呼就没有足够的惊叹 。其实对于当下的观众来说,在一个极冷的市场环境里想要满足观众需求确实非常难 。但是让灾难片里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可能也是唯一的办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