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封面,为啥画了80年?

本文转自:科普中国
作者 | 杨晨
一张封面,为啥画了80年?
颇有《千里江山图》风格的封面 。
近期 , 一张颇有《千里江山图》风格的峨眉山两栖动物海拔梯度分布图 , 登上了国际期刊《动物学研究》的封面 。
图中渐变的青绿为峨眉山的底色 , 多个种类且姿态各异的两栖动物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 。
这张中国风封面描绘的是峨眉山两栖类物种分布概况 。 背后的研究则基于详实的野外群落调查 , 辅以文献资料、标本馆馆藏记录等 , 从不同维度解析两栖动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 , 并为该地区两栖动物保护提供科学建议 。
文章第一作者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博士生汪晓意 , 通讯作者为该所研究员胡军华 。
此次研究中 , 团队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 除了耗时两年的野外调查 , 还整合分析了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80年来积累的物种调查数据 , 测量了2000多号馆藏标本 。
胡军华认为 , 这次研究是站在前辈肩膀上的探索 , 是一场近距离的对话、一次跨时空的接力 。
再上峨眉山
一张封面,为啥画了80年?
1938年 , 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奠基人之一刘承钊 , 随东吴大学内迁到成都 , 并于当年带领着十多名师生来到峨眉山 , 进行了抵蓉之后的第一次野外考察 。 刘承钊首次发现了俗名“胡子蛙”的髭蟾 , 髭蟾是蛙的一个新属新种 。
从刘承钊开始 , 峨眉山就成了学者研究两栖动物的重要阵地 。 一代接一代科研工作者沿着先辈的足迹 , 穿梭于林间 , 俯身于溪畔 , 探寻自然精灵的踪迹 , 先后发现了14个两栖动物新物种 。
如今科研的接力棒已传到了新一代人身上 。 2017年至2018年 , 在导师胡军华和江建平的指导下 , 汪晓意和队友针对峨眉山两栖动物开展了4次系统的野外调查 。
再上峨眉山 , 重走前辈路 。 团队一共设置23条调查样线和3个样点 , 样线覆盖了峨眉山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与多种生境类型 , 兼顾了两栖动物的不同习性 。 每条样线长500~2000米 , 主要沿山涧溪沟布设 。
调查期间 , 调查队员白天探查样线的水位等状况 , 晚上沿着划定的样线 , 打着电筒弯着腰 , 缓慢行进 , 一有发现 , 就做好笔记、拍照或摄像 。
【一张封面,为啥画了80年?】除了每个物种的分布、生活习性、栖息地环境信息和各自的GPS位点 , 每个个体的种类、性别、体重等信息也都被一一记录 。
做好最基础的工作
一张封面,为啥画了80年?
尽管此次研究以野外群落调查为主 , 但团队也查阅并系统收集整理了已有的峨眉山两栖动物分布数据和生境资料 , 揽括了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的馆藏、正式发表的文献以及课题组长期积累的各种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