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层是经济与流通的原因 。 湖南地貌由“七山二水一分田”构成 , 地处偏远 , 土地贫瘠 , 远离东南沿海 , 地形、区位与交通的劣势 , 使古代湖南经济相对封闭落后 , 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带 。 舜帝南巡 , 崩于苍梧之野(今永州市) , 即为中原势力范围的边界 。 夜郎国(今湘西怀化一带)则为犯人流放发配之地 。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今湖南黔阳的古芙蓉楼就是纪念这位当时著名的“西部诗人”的 。
这些地区至今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 集中了湖南省的主要贫困县区 。 交通不便造成流通不畅 , 这里一向海盐昂贵 。 即使到了近代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 , 盐在湘赣山区仍是十分稀罕之物 , 而辣椒具有刺激口味和消毒的功能 , 恰好成为食盐的替代品 。 二是省外时令蔬菜较难进入本地 。 乡村人民购买力较低 , 辣椒味美价廉 , 又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盐的食用甚至药用价值 , 是“送饭”的首选 , 从这一点看 , 一大碗白菜还不抵一小勺辣椒 , 辣椒是穷人的油 , 因而成为农家最实惠、实用的蔬菜 。 湘中宝庆(今邵阳市)一带农家有一担辣椒干接新年之说 , 可见其消耗量之大 。 永州江永大墟镇一带农家甚至直接用干辣椒下饭 。 据湖南省统计局农村调查队调查 , 1999年 , 全省辣椒播种面积为一百一十五万公顷 , 年产三十余万吨 , 当年从海南等地进口反季度辣椒三十多万吨 , 两项相加 , 全省男女老少人均消耗辣椒每年在十公斤以上 。 今日因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全省整体食辣程度的衰减 , 发达城市和偏僻农村居民食辣程度的明显差异 , 继续证明了辣椒消费量的多寡尤其是食辣程度的高低与地方经济的相互关系 。
第三层是精神文化的原因 。 “吾湘变 , 则中国变;吾湘存 , 则中国存 。 ”“若道中华国果亡 , 除非湖南人尽死 。 ”湖南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 在中国各省份中极为突出 。 明初和清初两次大规模移民 , 对湖南人的性格和民风影响甚大 。 两次大移民 , 都是由于战乱导致人口锐减 , 十室九空 , 大批外地人移入湖南 , 这种人口的重新组合 , 使湖南出现新民风 。 因此 , 伍新福等人在《湖南通史》中认为 , 新移民的开拓进取精神 , 汉族与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融和 , 使湖南人逐渐形成了反抗坚忍、敢做敢当、忍耐刻苦、骁勇强悍的气质 , 常被人称为“骡子”、“蛮子” 。 这种人文特征与辣椒的精神内质相通 , 因而辣椒与“辣人”一拍即合 。 湖南人借辣椒的冲劲来抒情、寄意、壮怀 , 从一般的嗜辣发展到大规模种辣、制辣的过程 , 便不足为怪了 。
【湘菜的特点】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