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菜注重质和味 , 口味比较清淡 , 力求清中鲜、淡中求美 。 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 , 夏秋偏重清淡 , 冬春偏重浓郁 , 追求色、香、味、型 。
2、用料十分广泛 , 不仅主料丰富 , 而且配料和调料亦十分丰富 。 为了显出主料的风味 , 粤菜选择配料和调料十分讲究 , 配料不会杂 , 调料是为调出主料的原味 , 两者均以清新为本 。
3、烹调方法有21种之多 , 尤以蒸、炒、煎、焗、焖、炸、煲、炖、扣等见长 , 讲究火候 , 尤重“镬气”和现炒现吃 , 做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 。 口味上以清、鲜、嫩、爽为主 , 并有“五滋”(香、酥、脆、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 。 选料广博奇异 , 品种花样繁多 , 飞禽走兽、鱼虾鳌蟹 , 几乎都能上席 。 风味注重质和味 , 口味比较清淡 , 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 。
粤菜食谱的特点
粤菜食谱绚丽多姿 , 烹调法技艺精良 , 并以其用料广博而杂着称 。 据粗略估计 , 粤菜的用料达数千种 , 举凡各地菜系所用的家养禽畜 , 水泽鱼虾 , 粤菜无不用之;而各地所不用的蛇、鼠、猫、狗、山间野味 , 粤菜则视为上肴 。 早在南宋周去非《领外代答》就有精辟的记载:“深广及溪峒人 , 不问鸟兽蛇虫 , 无不食之 。 其间野味 , 有好有丑 。
山有鳖名蛰 , 竹有鼠名猷 。 鸽鹳之足 , 猎而煮之;鲟鱼之唇 , 活而脔之 , 谓之鱼魂 , 此其珍也 。 至与遇蛇必捕 , 不问长短 , 遇鼠必捉 , 不问大小 。 蝙蝠之可恶 , 蛤蚧之可畏 , 蝗虫之微生 , 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 , 麻虫之秽 , 悉炒而食之;蝗虫之卵 , 天虾之翼 , 悉炒而食之 。 ”粤菜杂食之风 , 常令一些外人瞠目结舌 。 唐代韩愈被贬至潮州时 , 见到当地群众嗜食蚝、鳖、蛇、章鱼、青蛙、江珧柱等几十种异物 , 大为惊异 , 害怕得“臊腥始发越 , 咀吞面汗巯 。 ”发展至现在 , 鲍、参、翅、肚、山珍海味已是许多地方菜之上品了 , 而蛇、鼠、猫、狸等野味仍为粤菜中具有独特风味的佳肴和药膳 。
粤菜最大特色便是采料复杂 , 菜式丰富 。 它用料广博奇杂 , 配料多而巧 。 蛇虫鼠蚁、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中外食品 , 无所不有 , 可谓全国之冠 。 这些原料 , 一经厨师妙手烹制 , 每令食者击节赞赏 , 叹为异品奇珍 。 比如吃蛇 , 其他省份的人是不敢入口的 。 传说北宋时苏东坡被贬到惠州 , 他的爱妾朝云就是因为吃了蛇羹后人们才告知那是蛇 , 结果惊吓而死 。 但广州人吃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 当今的广州 , 不但有专门的蛇餐馆、吃蛇一条村 , 大凡酒楼食肆也经营蛇餐 , 而且蛇的吃法有数十种之多 , 凡是你想得出的都能做出美味的蛇肴 。 什么都敢吃 , 这不是愚昧和落后 , 而是广州人的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在饮食文化上的体现 。 广州人虽然无所不吃 , 但近年来不吃保护动物了 。 首先是省、市领导提倡不吃野味 , 众多酒家、食肆和广大市民都自觉遵守 。 为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 很多“野味”都是人工饲养的 。
粤菜的第二个特色是口味清淡 , 可用“清鲜嫩滑爽香”六字概括其风味特色 。 这是粤菜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 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 , 遍及酸、甜、苦、辣、咸、鲜 。 但一般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 , 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佐料 , 也不会大咸大甜 。 粤菜重色彩 , 求镬气(指用武火把镬烧热 , 加油 , 把油烧开 , 炒出来的菜有一种香味) , 火候恰到好处 。 粤菜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 , 如活蹦乱跳的海鲜、野味 , 要即宰即烹 , 原汁原味 。 广州人好吃鸡 , 但最爱吃的是白切鸡 。 白切鸡的做法是水煮开以后停火 , 把光鸡浸在开水里浸熟 , 外地人看见骨头有血不敢吃 , 其实皮肉全熟了 , 保持了鸡的原味 , 吃的时候才加姜、盐等配料 。 “清平鸡”是白切鸡中的佼佼者 , 被称为“广州第一鸡” 。 它只用白卤水浸制 , 不加任何配料 , 但皮爽肉滑洁白清香 , “骨都有味” 。 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 , 既符合广州的气候特点 , 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 , 是一种比较有营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