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蜈蚣养殖技术

蜈蚣是一种很攻击型的动物, 毒性比较强, 爬行起来特别快 。 然而, 这种毒性强的蜈蚣却又比较高的利用价值, 而且还可以食用, 对一些相关的病状有着很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来讲解关于养殖蜈蚣的一些方法 。

科学蜈蚣养殖技术

文章插图

一、科学蜈蚣养殖技术
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 性较凶猛, 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 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 。 蜈蚣食源广泛, 从 野外观察和试养观察结果, 综合各地饲养经验, 蜈蚣的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各种昆虫, 如蟋蟀、蝗虫、菸虫、金龟子、 稻苞虫、牛, 角虫、蝉、蚱蜢、蜻蜒、蜘蛛、蝇类和蜂类等的成虫、蛹、幼虫和卵 。
另一类是蠕虫、蚯蚓、蜗牛、蛤蝓等无脊椎动物及蛙、蛇、蜥蝎、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内脏等 。 再一类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时, 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黄瓜等瓜果以及蛋类、牛奶、面包等熟制品 。 此外, 浙 江人工饲养的蜈蚣主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和小蟹等 。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 但对食物要求新鲜, 不吃腐臭之食 。 所以人工养殖时, 必须每隔2~3天就应投一次新鲜饲料 。 投料前, 要彻底清除前次剩余的食料 。 蜈蚣一次食量大, 耐饥力强 。 饥饿时, 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 。 食饱后, 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 。 同时, 蜈蚣不耐渴, 每天需饮水 。 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 并要定时换水, 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
科学蜈蚣养殖技术

文章插图

二、蜈蚣养殖池的建造
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或池养 。 采用缸养, 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 最窄处直径在0.5m以上, 口朝下埋入土20cm左右, 缸内中间 用破烂砖或用土坯垒起来, 比缸面低10cm左右, 缸中间的坯垒和缸壁留有一定空隙 。 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 不要打掉底部, 直接 在缸中垒土坯即可 。 一个直径80cm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条左右 。
采用池养时, 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条件好而又比较潮湿、僻静的地方, 可建在室内, 也可建在室外 。 用砖或石块等砌 成, 水泥抹面, 地高80cm, 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 一般在5㎡~10㎡ 。 地上铺细石或碎瓦片, 池内也可栽上杂草、树木, 尽量营造 适合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 。 池内壁四周用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粘贴或在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成一圈宽15cm左右并与池壁成直 角的内檐, 防止蜈蚣外逃, 也可防止有害动物掉入池内 。 一般每平方米养殖池可放养成年蜈蚣500条~900条左右 。
蜈蚣怕日光, 昼伏夜出 。 白天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 特别喜欢躲伏在废弃的沟壕、荒芜的坟包、路 旁的缝隙中、石块、瓦砾之间 。 从芒种到夏至,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 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 活 。 到了晚秋季节, 则多栖居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沟坡下或树洞内 。 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 零下7℃时进入冬眠期 。 冬眠期的蜈 蚣不再活动, 也不进食, 躯体成“S”形, 触角由外向内卷曲, 尾足并拢 。 越冬潜伏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
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直到成体, 需经过数次蜕皮 。 每蜕一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 。 成体蜈蚣每年蜕一次皮, 别的蜕两次 。 蜕 皮时要避免惊动, 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一般需2小时左右) 。 此时, 还要防止成群的蚂蚁攻击, 因蜕皮中的蜈蚣无反抗能力 。 蜈蚣 生长速度较慢, 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前才长到3cm~4cm, 第二年可长到3.5cm~6cm, 第三年才达10cm以上 。 因此, 蜈蚣从卵开始发育长大为成虫到再产卵, 需要3年~4年的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