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元曲四大家是谁,诗仙诗圣诗魔诗佛诗鬼( 三 )


该剧一直萦绕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凄凉与哀愁 。 汉元帝贵为帝王, 却无力保护自己身边的一个女子, 在金元之际, 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辱这一题材, 寄寓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的感悟 。 抒发了一种无法主宰自己命运、只能任人摆布的悲哀 。 剧作的第三折和第四折, 工笔细描了元帝与昭君的生离死别, 以长达两折的篇幅来表达他们的离愁别绪 。 如果作者稍欠功力即会流于平庸枯燥, 但《汉宫秋》偏就写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 。 有些段落更是余香满口, 如汉元帝辞别昭君后的两支曲子“梅花酒”和“收江南”:[梅花酒]“他他他, 伤心辞汉主;我我我, 携手上河梁 。 他部从入穷荒, 我鸾舆返咸阳 。 返咸阳, 过宫墙;过宫墙, 绕回廊;绕回廊, 近椒房;近椒房, 月昏黄;月昏黄, 夜生凉;夜生凉, 泣寒螀;泣寒螀, 绿纱窗;绿纱窗, 不思量!”[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 美人图今夜挂昭阳, 我那里供养, 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 ”如此迂曲环绕, 如许缠绵郁结, 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 马致远特别构思了王昭君在番汉交界处舍身殉难的情节 。 由于王昭君的慷慨殉难, 既保全了民族气节和对元帝的忠贞, 又达到了匈奴与汉朝和好, 并使毛延寿被送回汉朝处死的目的 。 因此, 王昭君以身殉难的悲壮之举, 与那“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举,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全剧用明妃一弱女子的正气, 来反衬那些倩女离魂以“女色救国论”来掩饰怯懦与无耻的文过饰非者 。 昭君既有对元帝的眷恋之情, 又能为“国家大计”而毅然地“出塞和番”, 并不惜以身殉国难, 这就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扬;而对于以元帝为首的封建王朝来说, 则是一种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
郑光祖《倩女离魂》是以唐传奇《离魂记》为素材改写的杂剧, 写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 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 倩女之母欲悔婚约, 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 想赖掉这门婚事 。 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 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 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 由于思念王文举, 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 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 。 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 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 。 因此, 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 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 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 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 。 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 魂魄与身体又合二为一, 一对恩爱夫妻得到美满团圆 。 全剧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浪漫气息,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 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 并使他“名香天下, 声振闺阁” 。 第二折写倩女的离魂在月夜追赶爱人 。 秋夜江边, 一个娇怯少女的魂魄战战兢兢, 小心前行, 六支曲子把江边景色和少女心情, 描绘得惟妙惟肖, 历来为人所称道 。 曲词清丽优美, 如“向沙堤款踏, 莎草带霜滑;掠湿湘裙翡翠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 。 以月夜秋江为背景 。 既衬托出魂魄迷离恍惚之特点, 又充满了诗情画意 。 《倩女离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西厢记》的启发, 又对《牡丹亭》有较大影响, 《倩女离魂》在这两大名剧之间似乎起了一种过渡的作用 。
元代统治阶层轻视文化, 文人地位急剧下降, 当时社会流行“九儒十丐”之说, 意为文人的地位仅高于乞丐, 甚至比娼妓还低 。 很多文人出于谋生的需要, 开始从事杂剧创作 。 他们才华横溢, 一腔怨愤, 表现在元杂剧创作中, 便呈现出一种叛逆精神, 并充满着鲜明的反抗正统观念和权威势力的创作倾向 。 由此诞生了“元曲四大家”等一批天才剧作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