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窦桂梅

1.窦桂梅《珍珠鸟》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 都会读到自己心中的“主题” 。
就《珍珠鸟》来说 , 有老师读到了“境界” , 读到了“真好” , 读到了“怕人” , 读到了“亲近”……我在阅读和解读教材的过程中 , 开始以“家园”为主题——围绕“笼”与“巢”展开教学 。 最后升华到信赖 , 并贯穿整个教学 , 将“信赖”进行到底 。
课文的落脚点在“信赖 ,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这句结尾的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 , 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 。
个人以为 , 循着作者的“主旨” , 作为教学的主题是合适的 , 也体现了对作者、教材的最大尊重 。 解读小鸟眼中的信赖1957年 , 南极科考活动中发生了一件真实的事情:一场罕见的暴风雪不期而至 , 在运输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 科考队员们在返回内陆时 , 不得不将曾经相依为命的八只雪橇犬留在基地 , 使得人与犬天各一方 。
狗儿们一直相信人们不会扔下它们 , 它们一边“自救”一边等待人的回来 。 人呢 , “不得已”才开始“营救” , 最后 , 终于履行了他们对狗的承诺 。
动物对人的信赖不是装出来的 , 那八只狗相信主人会回来 。 那《珍珠鸟》中的小珍珠鸟呢 , 对“我”也渐渐产生信赖 。
“我”呢 , 为了赢得珍珠鸟的信赖 , 用吊兰把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 , “用”的仅仅是吊兰?“用”的是那颗心——“我”喜欢它 , 就要用心思 , 想办法让小鸟感觉这是它的家 。 除此 , 还要称呼它们是“小家伙” , 把这珍珠鸟当小朋友 , 小孩子——“哟 , 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起先 , 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 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我不动声色地写 , 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呆一会儿 , 扭头看 ,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
面对小家伙的日渐调皮 , “我”是怎么做的呢?“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伤害它……”;“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 , 就可以用“不动声色”来概括 。 如果去掉“不” , 变成“假如我大动声色 , 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 , 甚至伤害它”——小家伙一定会……可想而知的后果如何 。
然而 , 没有假如 , 只有一个个“不” 。 可见 , 作者无论是对待小鸟的笼子 , 还是它们的称呼 , 以及自己的一举一动 , 都是为了让珍珠鸟信任他 。
的确 , 原来鸟怕人 , 人不怕鸟 , 现在“我”怕鸟害怕 , 怕鸟担心 , 怕鸟飞走 , 结果呢——鸟却不怕了 。 于是 , 鸟开始放心、最后是彻底的信任 , 人对它的关心、宠爱 , 导致它的调皮淘气甚至放纵 。
这依赖让我们感动 , 感动于作家这种驯化过程中的专心与耐心 。 最终 , 满足了我们情感上的需要 。
如果是仁爱的话 , “我”的用心与费心 , 一种从内心深处释放出的爱心 , 是对这个可爱的小生灵的“仁慈” 。 因这特殊的仁慈 , 分明让我们感受到 , 人为了赢得信赖 , 真是用心良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