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进入海市蜃楼会怎样,人走进海市蜃楼里面会怎么样( 五 )


为了说明这种现象,我们来做一个“海市蜃楼”的实验:
在一间不通风的屋子里,把一块长1.5米宽20厘米的平滑铁片横放在几根用铁管(或用木棍代替)做成的小柱子上,在铁片上撒上薄薄一层沙,做成沙漠型的表面 。 用深色的纸剪成树和骆驼,贴在一块毛玻璃(乳白色玻璃)上,把玻璃板放在铁片的一端,和铁片垂直,使树和骆驼露在沙层上面 。 在玻璃板后下方,用一只手电筒向上照射,在铁片的另一端看去,好像树木和骆驼后面衬托着明亮天空一样 。 然后,用小的煤球炉三只,放在铁片下面来加热(或用一只长型的炭盆,有条件时用长型的电炉加热最为理想) 。 加热时,要注意铁片各处加热要均匀,特别是靠近毛玻璃一端三分之二的地方 。
这样,当加热一定时间以后,用手靠近沙面,感到很热时,开始沿薄铁片往毛玻璃方向观察 。 你就能发现沙面下方出现树木和骆驼的倒影,好象树木和骆驼旁边有湖水时所形成的倒影一样 。 这种现象就是“海市蜃楼” 。
在炎热的夏天,有时在柏油马路上也能看到房屋、树木的倒影 。 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蜃景”现象 。
自然界中的海市蜃楼又是怎样形成的?
海市蜃楼是一种反常的折射现象,它是光线在垂直方向密度不同的大气层中传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 。 常分为上现、下现和侧现海市蜃楼 。
凡是物体的映像或幻景看上去好象从天空某一空气层反射而来的,则称为上现蜃景 。 上现蜃景常出现在海上,和北方有冰雪覆盖的地方 。 这是因为海水表面蒸发时要消耗热量同时海水温度的升高缓慢,而在冰雪覆盖的地区由于冰雪面能将大部分太阳光反射掉同时冰雪融化时也要消耗大量热量,致使下层的温度变得很低,因此在这些地方最容易出现强烈的逆温现象 。 如果近地面层是强逆温时,空气密度会随高度迅速减小,光线在这种气温随高度升高因而使空气密度随高度锐减的气层中传播,会向下屈折,远方地平线处的楼宇等的光线经折射进入观测者眼帘,便出现了上现蜃景 。
凡是物体的映像或幻景看上去好象由地面反射而来的,则称为下现蜃景 。 下现蜃景大都出现在热季的沙漠上或冬季暖洋流的海上 。 在晴朗少云平静无风的天气里,阳光照射在干燥的沙土上,沙土的比热小,土温上升极快,这里几乎没有水分蒸发,土壤分子传热又极慢,热量集中在表层,所以接近土壤层的空气温度也上升的很快,但上层空气却仍然很凉 。 当近地层是强烈降温层时,气温随高度很快降低,空气密度随高度很快增加,而光线在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的气层内传播时会向上屈折,远方地平线处的景物的光线,经折射后直入观测者眼帘,便出现了下现蜃景 。
当水平方向的大气密度很不同,使大气折射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很大不同的时候,便可能出现侧向蜃景 。
编辑本段
史料记载

史书记载《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 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 。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 。 ”
南宋遗民人林景熙的《蜃说》,全文一百多字,是描写海市蜃楼最好的一篇散文 。
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蜃气楼台之说,出天官书,其来远矣 。 或以蜃为大蛤,月令所谓雉入大海为蜃是也 。 或以为蛇所化 。 海中此物固多有之 。 然海滨之地,未尝见有楼台之状 。 惟登州海市,世传道之,疑以为蜃气所致 。 苏长公海市诗序谓其尝出于春夏,岁晚不复见,公祷于海神之庙,明日见焉 。 是又以为可祷,则非蜃气矣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