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古代头发怎么扎,古风发型如何扎?( 四 )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 , 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 , 按盘叠之方法 , 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 。 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
4.反绾式
这类发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 , 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① , 在《妆台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 , 反绾髻 , 分髫臀” 。 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 , 也属于高髻的发式 , 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 , 用丝线结扎 , 再分若干股 , 翻绾出各种式样 。 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 , 称为“警鹄髻” , 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 , 称为“翻刀髻” , 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 , 称为“百花” 。 其形式与手法甚多 , 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
这种发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好用 , 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 , 使之垂在肩后 , 称为“燕尾 , 亦称“分髫髻” 。 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 , 但其基本发式是相似的 , 在造型时 , 可灵活变化与参考 。
5.结椎式
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 , 最为普遍 , 采用最广 , 历代都有采用 , 延续最长 , 从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 。 只是发型的高、平 , 低 , 及结椎在前、中、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 。 这种发式的梳编法 , 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 , 或前额与脑后 , 在扎束后挽结成椎 , 用簪或钗贯住 , 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 , 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 。 据记载: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 , 并使其下堕 , 称为“堕马髻” , 亦称‘梁氏新妆’ , 曾风行一时 , 赵合德入宫时将发卷高为椎 , 称为“新兴髻” 。 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 。 ①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 , 掌握其梳编法 , 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 , 在造型时可灵活运 用 。 各式椎髻多为已婚少妇所用 。
6.对称式
这类发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 , 历代皆有采用 , 其典型的发式是“双丫髻”与“卯发” , “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 , 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 , 穿背子与衫 , 历代沿继袭用 , 一直至清代仍是不变 。 这种发式是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 , 往两侧乎梳 , 并系结于两侧 , 再挽结成两大髻 , 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 。 也可对称结鬟 , 使之垂下 , 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
“丱发”
这是一种童发 , 男女皆可通用 , 因其形似“丱” , 故称丱发” , 其形制是将发分成两大股 , 对称系结成二椎 , 放置在左右两侧的头顶上 , 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尾发使其自然垂下 , 最长可至肩 , 为历代童发的主要发型 。
蝉鬓、博鬓 , 这两种不是发型 , 但是各种发型必需配备的两种鬓式 。
蝉鬓 , 据记载是魏文帝曹丕的宫人莫琼树所制① , 它是两鬓的装饰 , 将两鬓梳得很薄而透明 , 形如蝉翼 , 故称“蝉鬓’ , 古诗中形容妇女经常有“云鬟雾鬓”之句 , 薄而透明的蝉鬓与厚而高实的发式结合与对比 , 使妇女的发型富于变化而别致 。
博鬓 , 历代僻L仪典0 , 《舆服志》皆规定宫中的后妃要博鬓 , 品贵夫人也须博鬓 , 博鬓即以鬓掩耳 , 或往后拢掩半耳 , 是一种礼仪的鬓式 。
妇女最常见的发型 , 按其梳编规律分为以上六大类 , 在造型时 , 可依据各类的梳编法 , 采用髻、鬟 , 盘 , 绾、叠 , 拧 , 结等等手法 , 梳编出更多的发式 , 并根据朝代、身分、年龄 , 个性崇好等结合而运用 , 就能创制较好的妇女发式 。
唐代妇女发式多姿多态 。 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写道:“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 。 明皇帝宫中 , 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 。 贞元中有归顺髻 , 又有闹扫妆髻 。 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 , 又抛家髻及倭堕髻” 。 另外在《妆台记》 , 以及《新唐书》、《中华古今注》等书中 , 也有对唐代妇女发髻式样的记述 。 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别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 , 以及石椁线雕、壁画中见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发髻式样 , 但都没有我发现的西安东郊唐长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窑出土陶俑发式实物这么集中和多样 。 现将我发现和收藏的唐长安三彩窑陶仕女俑及其发式分别予以介绍 , 以便从唐代妇女多姿的发式这一侧面窥探唐代社会的兴旺和开放程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