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闭在社区32天,我看到的上海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却不拒绝他人的麻烦

本文转自:上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 我对灾难片是有些怯于触碰的 。 最近一次看也是几年前的事 , 是一部叫《釜山行》的韩国电影 。 剧情之于我已经模糊得像小学课本 , 但正是那次对人性复杂本质的观摩 , 让我知道 , 极端环境之下 , 人与人的守望相助也好 , 舍他而利己也好 , 都无法 , 也不该被道德判断 。
回到现实生活 , 我从没真的遇到过什么戏剧性的灾难场景 。 但在某些平凡时刻 , 我似乎也看到了一些与电影呼应的东西 , 触达人性的东西 。
【被封闭在社区32天,我看到的上海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却不拒绝他人的麻烦】在上海一座社区里封闭第32天 , 对于人性 , 我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
被封闭在社区32天,我看到的上海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却不拒绝他人的麻烦
破冰
我从来对社区事务没什么兴趣 , 这恐怕还上升不到都市邻里关系的冷漠上去 。 毕竟没有哪个年轻人 , 有时间、有阅历、有能力去介入社区每一盏家灯背后的琐碎与纷扰 。
但当我们的社会空间被压缩至小区围墙内 , 年轻人却比我们想象的更早站出来 。
在小区封控第5天 , 我加入了一个社区志愿者群 。 团队很庞大 , 所以很遗憾 , 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轮到我做点什么 , 当然这是后话 。 但我发现 , 群里的年轻人真不少 。
我是怎么判断的呢?他们的微信头像大都是孩子的照片、风景或者旅途中的自己 , 与阿姨妈妈动辄爱用的明艳的花花草草 , 画风有巨大分野 。
他们的昵称也远离“幸福人生”“平淡生活”这种朴素却沧桑的字眼 , 要知道 , 我的朋友圈里光是叫“幸福人生”的就有6个 , 都到了足以回看和品评人生的年纪 。
但即便我不花这些心思 , 仅是观察群里聊天的内容 , 也能得出一二 。
大家不喜欢参与无谓的讨论 , 也不大有牢骚 , 仅仅就是布置任务 , 接收任务 , 不交朋友 , 也不做评论家 。 显然 , 年轻人对于社区的态度并没有因为疫情发生根本的变化 , 他们走出家门 , 只想解决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