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肺结核的传染性有多大,肺结核一般几天能传染( 五 )


肺结核真的那么厉害吗?据资料介绍 , 自1882年德国科学家科赫发现结核菌以来 , 迄今因结核病死亡人数已达2亿 。 而最新的资料表明 , 全世界结核病人死亡人数已由1990年的250万增至2000年的350万 。 75%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最具生产力的年龄组(15~45岁) , 全球已有20亿人受到结核病感染 , 每年感染率为1% , 即每年有约6500万人受到结核病感染 。
值得关注的是 , 肺结核似乎更愿意眷顾文学艺术界的人士 。 除了济慈外 , 跟他齐名的英国诗人雪莱、《金银岛》的作者斯蒂文森、钢琴家萧邦及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等知名的文艺人士都得了肺结核 。 另外 , 从15世纪的模特西蒙内塔·韦斯普奇 , 到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30多年前的电影明星费雯·丽 , 这些美的寄寓者和美的创造者遭到这种疾病的袭击后 , 像花朵一样的枯萎、凋谢 , 令人不胜叹息 , 使人无比怀念 。 书中对他们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些人大多都智力聪慧 , 才华横溢 , 而且往往多情善感 , 尤其是感情特别强烈且纤细 , 甚至到了过度敏感、过度脆弱的地步 。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的存在 , 肺结核才得以在他们身上更加残酷地肆虐 。

美丽的神话

如果你读过18、19世纪的小说 , 或在电影、电视上看过关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 往往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几乎都有一个患“痨病”的角色——生病的孩子 , 竭力要完成其巨作的将死的艺术家 , 卧床不起无法照顾家庭的母亲……他们面色苍白 , 身体虚弱 , 经常咳血 , 并慢慢地消瘦 。 这就是典型的肺结核症状描写 。
那个时代的作家为何如此偏爱肺结核?答案是有趣的 , 而且是很有道理的 。 当人类还无力控制肺结核时 , 肺结核好像成了“艺术家之病” 。 这是此病的得病机制和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决定的 。 肺结核神话得到广泛传播时 , 对于俗人和暴发户来说 , 肺结核正是高雅、纤细、感性丰富的标志 。 另外 , 在贵族已非权利而仅仅是一种象征的时候 , 肺结核病患者的面孔成了贵族面容的新模型 。 更有趣的是 , 用相当严谨的医学和文学眼光来评判 , 肺结核具有“病态美” , 非常符合浪漫情调的作者激情投射和情节安排的需要 。 更有甚者 , 拜伦说:“我真期望自己死于肺病” , 而健壮、充满活力的大仲马则试图假装患有肺病 。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肺结核乃是那个时代的时尚 。
可见 , 肺结核虽是一种不良的疾病 , 却又是一种悠闲逸适的疾病 。 由于肺结核病的这种性质 , 此病多数患者最终必死的归宿 , 以及患病期间所形成的病态美 , 当然都是浪漫主义艺术家所追求的 , 小仲马的《茶花女》、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 都属此例 。 以《茶花女》为例 , 小仲马注重对女主人公——肺结核病患者所具有的特征的描写 , 他写到她因疾病的消耗而身体显得“颀长苗条”;因时有低热而脸颊呈深红的“玫瑰色” , 这是病态的红晕;还有因发烧和性欲过强使她那“细巧而挺秀”的鼻子“鼻翼微鼓 , 像是对性欲生活的强烈渴望”……都显示出作家本人的浪漫主义的情调 。 这就不难理解 , 在《茶花女》的创作中 , 这位作家宣泄了自己郁积于心的情绪 , 重温了一次比现实更为浓厚的爱情 , 且又发挥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 使小仲马如他自己所说的 , “我感到……似乎体验到了……画家通过描绘人物表现自己的快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