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情节的设定 。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最为考验作家水准的东西,其实不是写故事,而是怎么去处理繁与简的关系,有的情节需要浓墨重彩,有的情节则是越简单越好 。 如果没有繁简,不管什么故事都是讲不好的,该繁的地方,你简了,读者会没被感染到;该简的,你繁了,读者思维会被你带偏,从而偏离故事主线,感觉乱 。 大家都是由简入繁的高手,我也就不提由简入繁,专提由繁化简 。 比如这么一个介绍:“周医生,人家叫他周瘸子,他原本不是瘸子,因为给别人开了两幅药,被打成了瘸子 。 ”是不是很简单?有没有说清楚他的医术底细?再比如下面一段对话:“据我所知,凤凰帝国并不是你的家园 。 ”“是!”“但它是凤凰山庄的家园!”“是!”“凤凰山庄的人欲毁灭凤凰帝国,你这个外人跳出来阻止,是不是很讽刺?”“那是相当的讽刺!”“悔否?”“无悔!”“为何?”“公道!”是不是比絮絮叨叨的一大堆说教更有英雄气概?或者古龙老先生经典名句:小李飞刀,例无虚发 。 八个字,是不是比一堆数据做比较更能说明问题?
再次是氛围的营造 。 氛围营造是真学问,大学问,终任何人一生也都只能摸到皮毛,而不敢言精通 。 有时候,紧张激烈的故事发展阶段,需要一个舒缓,这时候,就是氛围营造的关键时刻 。 比如《鬼吹灯2》,在《南海归墟》这个故事里,他就犯了个错误,故事情节的紧张延续太长,没有适度舒缓,导致诗者审美疲劳,哪怕是精彩的故事章节,换来的却是读者“你还有完没完”的愤怒,绝对是出乎他本人意料之外的 。 后面的各种续集,却又过度舒缓,让人兴味索然,跟第一部收放自如的风格形成反差,所以才会引发一些争议 。
其后是人物的塑造 。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在传统大家面前谈人物,颇有班门弄斧的嫌疑,但或许我有些新的观点可供参考 。 其一,人物特性其实不应该一成不变 。 一个人在经历各种事情之后,看问题的角度是会改变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改变的,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只是人的本性,而不是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人物特性 。 改变是可能的,但逻辑链条比较足够支撑 。 其二,人物的刻画是有标签的 。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他做事、说话、处理全都有自己的特色 。 比如我说一个女孩子的一句话,大家头脑中一定可以浮现一个基本的形象:“你有良心没?我骑车子跑了几十里耶,这么可爱的小车车都累成了狗 。 ”你会将她安在一个女强人身上吗?显然不会 。 比如我再说一句:“你是大草原上的雄鹰,但你心上的草原不在这里!”这一定是一个知性的女孩子深情而无奈的送别 。 其三,人物刻画是有多种方式的,永远只选择最适合的那一种 。 琼瑶小说里的女主开哭的时候,你可以关上电视,抽一枝烟,等烟抽完了,再回头看看电视,兴许她还在原地哭,这是一种刻画,也能打动人 。 但我看过一部电视剧叫《龙年档案》,反腐题材的电视,市长罗成与心上人(采访人员柳眉)进入煤矿,昏迷不醒,他醒来后,眼睛上还搭着白毛巾时就听到柳眉的死讯,他的喉节轻轻动一动,一行清泪滑下白毛巾,没有一句话,依然让观众哭得稀里哗啦 。
最后是小说的高度 。 大家都说金庸是大家,为什么是大家?他能将历史与人物主线结合,他能将武学与佛学结合,能将人情与人性结合 。 这种结合就成就了大家 。 任何一本书都可以以点照面,以小见大,小县城、小人物,可以反映严肃而宏大的社会篇章 。 离奇的故事也会有一个永恒的主题 。 取材不决点终点,但小说的高度可以决定终点 。 仙侠故事是神话,但其中的佛性、魔性、人性同样缺一不可 。
推荐阅读
- 学习知识|如何练习书法
- 学习知识|如何学习书法
- 学习知识|如何练好书法,快速练书法
- 气阴两虚如何食补?主要注重温补
- 学习知识|如何写诉讼状,欠钱不还怎样写起诉书
- 学习知识|如何学习音乐
- 娱乐知识|二哥是谁,抖音文喝武喝二哥的故事
- 娱乐知识|你是谁啊,女生问你是谁怎么会
- 娱乐知识|财神是谁,中国正财神是谁
- 娱乐知识|我是谁我在哪,我是谁我在哪怎么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