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不去的历史愁容

作者:黎荔
挥不去的历史愁容
中国几千年改朝换代的历史,一场又一场连绵不断、周而复始的浩劫,不能不在人们心灵上投下浓重的阴影 。 对历史兴衰和人世无常的喟叹,是中国民族文化最具特殊性的一点,是中国知识分子由文化积淀自然汇成的一条绵延不绝的感情的河道 。 正如白先勇所说:
“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出的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 。 ”
【挥不去的历史愁容】也许是生活在陕西关中地区,惯见沿着渭河星罗棋布、累累排列的帝王陵冢,说到兴衰沧桑,我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首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这首《忆秦娥》是唐五代词的代表之作,据说也是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 。 词牌“忆秦娥”源自该词 。 王国维先生有如此评价:“太白纯以气象胜 。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 ”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出现了较大的跌宕 。 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 。 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 。 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让人感受到一种无限丧乱的氛围 。 当此之际,乃觉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感,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 。 良人不归,汉陵长在,词笔至此,箫也,梦也,月也,柳也,遂退居于次位,沐满川之落照,独怆然而涕下 。
前朝陵阙,苍苍莽莽,巍然犹在 。 往昔壮丽的丹墀台基,早已覆满尘土,衣香鬓影不见了,诗酒繁华不见了,只余下枯黄的野草在一轮残照里诉说着关中平原独有的沉默与苍茫 。 这些沧桑破败的陵墓宫殿,被历史孤零零地留在荒郊野岭 。 背后垫着数千年的沉郁历史,面前还有着不知多久的茫茫未来 。 一切的辉煌热烈,都在历史的演进中化为过眼云烟,英雄天子已经变成了黄土,美人红颜转眼便是枯骨,曾经的汉家天下已经不可再得 。 王霸雄图,念往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草长莺飞,看今朝枯木独冢,土掩千年孤独 。
渭水挢边不见人,摩娑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 。 如果将个人小小的悲与欢、聚与散,融入古与今、盛与衰,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观照,便会油然生出沉重的历史消亡感 。 翻开历史,你看到无数兵荒马乱和生灵涂炭,在时间的长河里,在浩瀚无边的空间里,一个皇族、一个朝代的荣耀转瞬即逝 。 再大的时代也不过是个小小舞台,折射万千哭声和笑声,无数相逢与离别 。 隐约间,你的耳畔仿佛响起戏曲中老生那一声苍婉悠扬的“唉”,那嘶哑的唱腔透着达观、透着硬朗、透着粗放、透着古旷、也透着沧桑,透着悲凉、透着无奈、透着抗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