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杨树溃疡病


防治杨树溃疡病

文章插图

一、杨树溃疡病的危害 。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的主要枝干病害,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 。 从苗木、幼树到大树均可侵害, 但以苗木、幼树受害最重, 造成枯梢或全株枯死 。 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有8种, 现已知在生产上主要造成危害的有: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杨树大斑型溃疡病和杨树烂皮型溃疡病三种 。 另有一种杨树细菌型溃疡病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 在我国东北有发生, 危害非常严重, 应引起高度重视 。  
二、杨树溃疡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生特点 【防治杨树溃疡病】1、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 。 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 。 在光皮杨树品种上, 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1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 通常并不产生水泡, 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从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 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班 。  
病菌可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 在不表现症状的树皮内, 病菌以潜伏状态存在 。 春季是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的最主要的发生时期, 尤其在幼苗移栽后发病率最高;夏季杨树生长旺盛, 病害发展缓慢, 秋季又可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 杨树栽培管理不善, 水分、肥力不足、养分失调, 导致生长衰弱的条件等, 均易引起发病 。 树体内含水量与发病关系非常密切, 树皮膨胀度低于60%时发病重;高于80%时抗病性增强 。  
2、杨树大斑型溃疡病:该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 初期病斑呈水浸状, 暗褐色, 后形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 。 病部韧皮组织溃烂, 其下木质部也可变褐, 老病斑可连年扩大, 多个病斑可连接成片, 造成枯枝、枯梢 。 被认为是杨树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树皮内越冬 。 正常年份4月中旬开始发病, 5-6月为发病盛期, 7-8月病势减缓, 9月又可见新的病斑出现, 10月以后停止扩展 。  
一般光皮树种的感病程度重于粗皮树种, 粗皮的木栓化程度较高, 病菌不易侵入 。 日灼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树干阳面的病斑数多于阴面 。 杨树在生长衰弱或土壤干旱、树体含水量低的情况下感病重 。  
3、杨树烂皮型溃疡病:杨树烂皮型溃疡病又称杨树腐烂病, 为害杨属、柳属等树种的树干、枝, 引起皮层腐烂、枝枯, 严重地块可引起大片杨树的死亡 。  
病菌在病组织内常年存活生长 。 该病于4月上旬开始发病, 5-6月是盛发期, 7-8月病势缓和, 10月停止发展 。 该病的发生与杨树品种、立地条件以及冻害、日灼伤、虫害、旱害等密切相关 。 栽培管理不良、生长衰弱的林分或植株受害重 。  
4、杨树细菌型溃疡病:该病与前三种不同, 它是由一种叫做草生欧文氏杆菌的细菌所引起, 该细菌为杆状, 革兰氏染色阴性, 周生鞭毛 。 该病主要危害树干, 也能在大枝上发生, 发病初期, 在病部形成椭圆形的瘤, 直径约1厘米, 外表光滑, 后逐渐增大成梭形或圆柱形的大瘤, 颜色变为灰褐色, 表面粗糙并出现纵向开裂 。 夏季从病部裂缝中流出棕褐色粘液, 有臭味 。 病瘤内韧皮部变棕红色, 木质部由白色变为灰色, 后变为红色 。 发病严重时出现腐烂, 树木生长衰弱, 木材腐朽不成材, 严重时可致树木全株死亡 。  
病菌在杨树病干部越冬, 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 。 大树比幼树受害重, 地势低洼的林分发病重, 夏季修枝的树比春、秋季修枝的树发病重;冻伤和修枝伤易引起发病;修枝不整齐、茬高的也易造成侵染 。  

推荐阅读